-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生活与巿民社会、资本主义.ppt
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生活與巿民社會、資本主義 一 與資本主義精神不一致的經濟思思 I 先義後利 儒家在有關經濟倫理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義利之辨」說。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篇》)孟子則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不少學者以為這是只講道德(義)排拆利益(利)的說法。但其實他們並非反對利益,而只是反對在違反道德的情況下追求利益。 孔子曾說: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 更精確地說,這是一種義先利後的觀點,或即利以義為本的學說。 儒家雖不反對利益,但從現代倫理經濟學的觀點來說,這種說法仍有其不足之處。i.e.雖不像禁欲主義者那樣將利益視為不道德,但亦只將利益視為非道德的而並不是道德的。 /辨別一:道德、不道德、非道德 \辨別二:個人利益、大眾利益 大眾利益是中層的道德原則,是道德的;個人利益則在商業活動來說有助於大眾利益的最大化。∴在這一義是應是道德的。 II 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的觀點興起的主要原因為: /重農-∵自給自足型的經濟模式符合樸實無華的生活。 \抑商-∵資本累積型的經濟模式導致人追求奢華的生活。 戰國時,《孟子》中已透露出重農的精神: 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 (《孟子.盡心上》) 釋:這裏描繪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理想生活。 稍後,商鞅變法就規定百姓「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書.外內》)。→使「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同上)。 西漢時國家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為吏」(《史記.平准書》)。→政治上壓抑商人的地位。 西晉時,朝延規定:「儈賣者,皆當著巾,白帖額,題所儈賣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太平御覽》卷八二八)。→對商人從服飾方面進行人身侮辱以抑其從商。 重農抑商說不利資本主義的興起。 III 黜奢崇儉 在消費思想方面,中國傳統主流思想,如儒、道、墨、釋各家都崇尚節儉而廢黜奢華。以儒家來說,孔子已強調節儉和樸實的生活: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對於前人住宅的儉樸,孔子也是大加讚揚: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論語.子路》) 黜奢崇儉的精神生活,是傳統社會的美德;但在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來說,卻與消費至上的觀點有所出入。 二 與資本主義精神相一致的經濟思思 I 主張人民能擁有私有財產 孟子時已提出使人民能擁有私有財產的主張,i.e.「恒產」說: 無恆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爲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孟子.梁惠王上》) 民之爲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茍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爲也!(《孟子.滕文公上》) 釋:這裏講的恒產,並不是土地所有權,而終身使用權,至於其產生的所得,則全係私有。但土地除不能轉售外,實與私有相差無幾。。 私有財產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有利其建立。 II 反對政府對經濟生活的過度干預 中國傳統的反對「與民爭利」思想,可說是一種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過度干預的一種經濟思想。孟子在向梁惠王講義利之辨時反對統治者過於追求利益的觀點,可視作此思想的先驅。 漢代時,司馬遷說: 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淪,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史記.貨殖列傳》) 釋:經濟政策順應人的經濟欲求,使經濟活動自由擴張,是最上者;運用權力予以壓抑和限制,繼而與民爭利,則是最下者。 另外,另一漢儒董仲舒亦明確主張: 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也。(《漢書?董仲舒傳》) 故明聖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乃天理也。(《春秋繁露.度制》) 釋:其主張可說與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看不見的手」(indivisible hand)思想類似,主張減少政府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