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自我映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教育启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ppt
儿童自我映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教育启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 个人活动经验和交往经验都是自我映象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的作用不尽相同。年龄越小,交往影响的意义就越大。在最初自我映象的产生中,与成人的交往经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婴儿极少能从事实际活动,往往只有一些关于自己身体机能的感知,自我中认识的因素较弱。 婴儿主要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根据成人的对自己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他们在成人的关怀、爱抚中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获得了对自己价值的“信念”和乐观态度。 因此,从根本上讲,婴儿的自我映象主要是交往经验的翻版。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独立性、能力逐渐增强,因而出现了在不同领域的实际活动中直接检验自己力量的可能性。儿童关于自己的认知信息开始依赖于个人的实际活动经验。这一切都促使自我映象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 先学前期儿童与婴儿阶段相比,自我映象的源泉有了很大变化,实物活动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某种能力,但由于整个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尚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个人经验带有非常明显的具体性,零碎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常常不能成为自我观念中的充实内容。 交往仍是先学前儿童形成自我映象的基本渠道。 但他们尚不能把自己与同伴人作比较:“不可见的镜子”效应使他们对同伴的成绩漠不关心,而成人又是高不可攀的榜样……所以,成人的态度仍然极大程度地影响儿童的自我。 学前期,随着儿童各种实物操作活动的丰富化和交往内容的深刻化,特别是随着游戏的发展,儿童显示自己力量的机会越来越多; 开始关注同伴,观察行动、把他们与自己相比较,与成人讨论自己和同伴的成绩。这样,个人活动的结果便被清楚地意识到,并成为自我观念的基本成分。 由于个人经验的力量和作用的增强,以及与交往经验的相互渗透,学前儿童自我映象中认知成分与情绪成分开始相对均衡了。 成人评价的影响作用与儿童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无条件地接受成人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活动经验的丰富,成人的影响逐渐减弱。学前晚期,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仍具有某种权威性,但这种影响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要经过儿童个人经验的过滤。 同伴评价的影响作用恰恰呈相反的规律。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加大的趋势。学前阶段,同伴评价的影响力一般还较小。 儿童从个人活动经验中获得的自我认识和态度与通过交往积累的关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的协调结合,是形成正确的自我映象的前提。一旦这种协调关系被破坏,儿童的自我映象就会扭曲。这常常发生在个人活动经验不足和交往经验不良的情况下。 成人经常过分夸大儿童的成绩,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过高,相反,成人一味强调儿童的缺点和无能,则会导致儿童的自我评价过低。 儿童缺乏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就失去了“独立”形成积极自我观念的根基,也很难依靠自身的‘过滤”机制而抵制或削弱他人错误评价的影响。因此,丰富儿童的个人活动经验,让其经常体验成功;改善成人与儿童交往的方式和态度,是帮助儿童形成积极自我映象的途径。 * * 与 成 人 的 交 往 与 同 伴 的 交 往 个人活动经验 交往经验 自我认识(认知) 自我评价(情感态度) 身体动作 对象性活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