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行山—秦岭中、新生代板内变形及交接转换机制.pdf
?年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VN01OV.60No.6
. 2014
太行 山一秦岭中、新生代板 内变形及交接转换机制
程世秀,,李三忠,2,许立青,,余珊,,曹现志1,2),
王鹏程’,索艳慧,,刘鑫,,赵淑娟,,熊莉娟1,2)
1)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
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内容提要:中一新生代,秦岭是中国大陆中轴隆升的东西向山脉,而太行山为华北地块中部隆升的南北向山脉,
两者走向近垂直。为了探讨中一新生代期间同属欧亚板块 内部的这两条山脉的隆升历史及其构造应力场转换过
程 ,本文通过对其区域挤压与伸展构造的系统对比分析,结合两带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对比,最后得出
中一新生代期间这两条近垂直山脉由挤压体制转换为伸展体制的时间约为早 白垩世晚期;并通过同时代应力场的
转换的分析对比,揭示出其挤压变形与古老造山带形成时导致的板内岩石圈不均一性结构有关 ;而其伸展变形与中
国东部弥散性板内裂解密切相关,因而表现出宽裂谷的特征,但其总体构造格局仍受早期基底构造格局影响。总
之 ,板内差异构造变形受早期基底构造格局控制 ,同时板内不同块体多方位先存边界对板缘动力作用响应存在巨大
差异;在筛除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外,板内自身变形机制可能与板内热一力学结构的不均匀性具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太行山构造带;秦岭造山带 ;板内变形;逆冲推覆构造;陆内造山;构造体制
板 内变形机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大陆动力学关 通过对比两者的隆升过程和机制可揭示板 内变形的
键科学 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万天丰和赵维 明, 过程与机制。
2002;罗照华等,2007;张长厚,2008)。板块构造理 前人对这两个地区的研究分别集中在太行山构
论认为,板块 内部是刚性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板缘。 造带两条主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壳幔结构特征、岩浆
然而 ,现今大量 GPS测量、活动构造观测等研究均 岩带与变质核杂岩成因,或秦岭造山带构造格局、岩
表明板块内部不同块体之间存在平面上的差异运 石圈结构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对中一
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也发现板 内的垂 向运动也 新生代变形特征和隆升历史虽然也有研究,但还没
不可忽视 ,而且大量变质核杂岩的发现也表 明垂 向 有对两者进行对 比分析,特别是将这两个地区的变
上不同构造层次之间还存在相对运动。因此,大陆 形都归结为 由板缘动力作用控制,没有注意到其
内部变形特性明显表现出不同于内部相对稳定的弹 中一新生代 的板 内环境,而探讨其板 内变形机制则
性大洋岩石圈板块的独特流变特性和变形行为。 更是少之又少 。
为了探讨大陆内部变形机制,本文选择中~新
1 区域构造转换
生代处于欧亚板块内部的太行山和秦岭两山脉作为
研究对象。现今它们均处于大陆中央,远离板块边 太行山构造带和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现今呈丁字
缘,两者走向相互垂直;不同的是秦岭山脉垂直于西 形排列,位于欧亚板块的内部。其中,太行山构造带
太平洋俯冲带,其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还难以 总体呈北北东方向展布,本文将其界定为界于北部
用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远程效应予以简单解释。 的燕山造山带和南部的秦岭造山带之间,且位于渤
因此,这两条垂直隆升的山脉的交接转换地带 (图 海湾盆地 以西和鄂尔多斯盆地以东的区域,由一系
1)是研究中、新生代板 内应力场转换的理想对象, 列相间排列的隆起带 (西侧的吕梁隆起和东侧的太
注:本文为国家 自然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外源激素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血清IGF-1含量及肝脏IGF-1和IGFBP-1 mRNA表达的影响.pdf
- 外界因素对纳滤膜浓缩沼液的影响研究.pdf
- 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研究.pdf
- 外资银行进入模式选择——考虑退出期权.pdf
- 外部性原理之我见.pdf
- 多传感器测试系统设计与分析.pdf
- 多元一体中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pdf
- 多元价值追求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创新.pdf
- 多元化教学理念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pdf
- 多功能果园作业机叶片泵自顶向下参数化设计.pdf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