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树脂吸附剂对芳香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机理应用.pdfVIP

新型树脂吸附剂对芳香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机理应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新型树脂吸附剂对芳香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机理 及其应用 张全兴,李爱民,龙超,潘丙才,刘福强,张伟铭,陈金龙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研究了树脂孔径及孔分布与吸附质分子大小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发出具有选择性吸附分离特性 的系列窄分布、不同孔径新型吸附树脂;研究了树脂化学结构与吸附质选择性吸附之间关系,研制 出系列胺基修饰的新型苯乙烯系复合功能吸附树脂及具备高比表面积的新型丙烯酸酯类吸附树脂; 应用了新型树脂吸附剂吸附处理含有高浓度芳香磺酸、芳香胺、取代芳烃、芳香两性有机物的工业 废水,发展了以树脂吸附法为核心的集成技术和清洁应用工艺,实现了有机毒物的高效分离、富集 和回收利用,开拓了广泛的工业化应用,推动了化工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主要研究进 展如下: 1.通过静态平衡吸附研究,揭示了超高交联吸附树脂比大孔吸附树脂对许多有机化合 物优越的吸附性能是基于其密集的纳米级微孔的存在11,劲。 对树脂的孔结构(孔容、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 孔体积和比表面主要集中在纳米级的微孔区,密集的微孔增强了吸附作用力,导致了其对有机质 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例如,对取代酚类化合物,其吸附能力较AmberliteXAD.4提高了两倍以 上。 一量c、西Jf,Eu—o蕾|『可 O 5 O 15 ∞ 笛 D(nm) 图1 NJ.8树脂与AmberliteXAD.4孔分布图 表1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J.8)与大孔吸附树脂(XAD.4)特征参数之比较 性 质XAD.4 NJ.8 树脂结构 交联聚苯乙烯 交联聚苯乙烯 极 性 非极性 弱极性 BET比表面积(m2/g)880‘ 906 平均孔径(nm) 5.8 2.5 粒 径(mm)0.4.0.6 0.4-0.6 微孔比表面积(m2,g) 3.1 529.0 76 7}丸·主有}一一污最垧论坛2007壁鬲二届持凡性有钆污袭=自奎禽茧末研:}套}§五喜 2.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水体系中树腰对有机物的物理吸酣属于焓推动,而化学 吸附主要属于熵推动”“。 H‘}礼i盟吵为丰的吸1。j过一;4仟是酞执,t孽,蕃兰畈雕堵盘葺u墒鼍部91#禚焙;仁..0·i蛭 :々知趣面二£Ⅱt‘殛附埘’浩吸孵渤矍化台物:化学_=_:l附]蔓垲幔H建坐和T自娈鄙‘、:零,幅1灶推._过 禹于焓 佴.7。j虹|2L蔓台功能啦雕}≈+羞哦:,“1.2,4-馥吸7。岵要二i霉n吼I引t.I蹙7、j=莩列 培j-1一』·々一。”_0吸喇ltf,制虹翅薯Z翳峨削忖艟习二磐H_藩渡1嘬盱“i,积 ;二2 热』』学掌靛’毗甜础二:≯■ r‘q=】0mmtlI=,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