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物理前沿专题之三激光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物理前沿专题之三激光技术.doc

当代物理前沿专题之三激光技术 ? 邓锡铭? 雷仕湛 3.1? 激光器简史 1 3.2? 激光器的基本原理 5 3.3? 激光技术应用 13 3.4? 激光技术的发展 22 ? 1960年,在光学发展历史上发生了不寻常的事件:激光器——一种具有极高亮度和极好单色性的新型光源——诞生了.激光器的发明开创了一个光学新时代,发展了一门高技术.人们是怎样开创激光的历史的,激光又是怎样产生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些什么作用,今后的发展状况又将如何? ? 3.1? 激光器简史 ? 3.1.1? 相干电磁波谱的扩展 ? 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 的作用给科学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战争结束后,还都认为对雷达的研究工作不仅不能终止,而且应该大力发展.因为雷达不仅是在军事上有价值,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比如气象观测、飞机和轮船的导航等,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雷达的空间分辨本领,亦即能区分的最小物体长度,与使用的电磁波波长有关.因为电 磁波的衍射角θ和波长λ有关: 式中的D是电磁波束的半径.波长长的电磁波,衍射角大,空间分辨力也就低.比如用1m波长的雷达可以区分长度10m的物体,那么用波长1mm的电磁波便能把长度差别1cm的物体给分辨出来了.不过,得到波长为厘米或毫米的单色电磁波不容易,因为制造相同尺度的电磁波振荡器,加工工艺遇到困难,况且能得到的电磁波功率也不高. 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汤斯(C.H.Townes) 正在从事研究产生毫米波长和亚毫米波长电磁辐射的方法,但工作进展很缓慢.后来他意识到需要走出传统的框子,另外开辟制造相干电磁波辐射振荡器的路子,才能摆脱困境.他设想用原子、分子做电磁波的振荡器.用这样的振荡器,将可以产生微波,甚至可见光波段的相干辐射.一个原子、分子振荡器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强 度固然很弱,但如果大量这种振荡器能够统一行动,即以相同的相位发射相同波长的电磁波,就能“众志成城”,获得强大的单色相干电磁辐射波.使各个分子振荡器“统一行动”,要应用下面将谈到的受激发射的原理. 汤斯按照这个思想,在1954年成功地制出了氨分子振荡器,产生出波长为1.25cm的相干电磁辐射.这种振荡器命名为Maser(微波激射器).氨分子振荡器发射的电磁辐射频率非常稳定,可以用作频率标准(即分子钟);它的噪声极低,可以用作高灵敏度的放大器.以后,人们又研制成功用 固体物质(比如红宝石晶体)做成的微波激射器,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噪声更低,几乎是零.因此,它是超灵敏度的前级接收机和放大器. 微波激射器的成功,激起了许多物理学家开拓更短波长相干辐射的热情.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的肖洛(A.L.Schawlow)和汤斯联手合作研究.1958年12月,他俩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寄在美国出版的《物理学评论》杂志,论文题目是《红外和光学激射器》,论述了获得光激射器(即现在的激光器)的可能性和实验方法. ? 3.1.2? 汤斯和肖洛的光激射器理论 ? 激光器发展的起点可以认为是从肖洛和汤斯在《物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那篇《红外和光学激射器》文章的日期算起,因为那一天他们首先给出微波激射器推广到光学波段的具体设想. 微波激射器和光学激射器有 三方面的差别.首先是使用的共振腔性质不同.为了在共振腔内保持单一的电磁辐射波型,腔体的线度应是一个波长数量级.这个要求在微波波段尚可以办到,在光频波段,满足这种要求的腔体尺寸太小了,即使制造得出来,实用价值也不大.而用一个比波长大许多的腔体,会存在许多复杂波型(或称模式),对于获得单色性 好的光辐射是极为不利的.第二个差别是频率的调谐性.在微波波段,通过调节外加磁场强度,利用塞曼效应(Zeeman ef-fect) 就可以造成大于或相当于微波频率的变化量.对于光频波段来说,其变化量则仅仅是光频率的极小份额.第三个差别是本底噪声.因为自发辐射跃迁几率正比于辐射频率的立方,所以,在光频波段由自发辐射跃迁产生的本底噪声远远高于微波波段的本底噪声.在考虑到这些差别之后,汤斯和肖洛设想一种新式共振腔(称为开放 腔),把共振腔的大部分壁面去掉,用两块平行放置的高反射率反射镜组成共振腔.这么一来,就只保留沿共振腔轴线传播的光波形成的共振模式,沿其它方向则消失,从而达到了控制共振腔内模式数目的目的,同时也降低了自发辐射的作用,降低了本底噪声水平.继而他们又构思实现受激辐射跃迁过程,即让受激辐射放大起 作用.在开放式共振腔内放发光材料,然后用光源对它泵浦,使原子获得激发.原子停留在激发态的平均时间(称为原子激发态平均寿命)很短,因此,起码会有不少原子同时发射光子.这些光子又诱导其它在激发态的原子产生受激辐射,腔内“相同”的光子数目加倍;这些光子又诱导其它在激发态的原子产生受激辐射,相同 光子数目又加倍.如果不断循环进行,腔内“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