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将“识谱难点”进行到底.doc
将“识谱难点”进行到底
——小学中低段歌曲教学中有效突破识谱难点的策略研究
【摘 要】 鉴于识谱过程中,教师把曲谱中的音准、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进行枯燥的大量的纯技术流的训练,学生疲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训练点而无暇顾及歌曲的情感和审美。这种纯理性的学谱训练,忽视了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情绪的渲染,不仅曲谱没学会,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曲谱的兴趣。因此,在这里提出:“重构识谱教学的认识,合情学习,将识谱教学活化、细化的渗透在目标理念中。”
【关键词】 识谱教学 体验 发现 创造 表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在人文主义倡导下的音乐课堂总是精彩纷呈,这些课大多体现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也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了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讲究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但是,回顾这些课堂教学,那么多的教学环节中却没有师生交流曲谱的探讨声和学生演唱歌谱的声音,更难见品味音准、旋律等审美环节。难道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真的不需要歌谱学习了吗?难道识谱教学均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吗?
上半年我参加了区优质课比赛,课题为《小小少年》。下面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把歌曲二声部教学的难点简化为生动的发声练习,并逐渐加深,激发学生对歌曲二声部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以电影《英俊少年》的剧情为依托,将歌曲的高低声部教学通过主人翁海因切的情绪变化这条线进行音乐形象化,通过这样的情绪渲染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歌唱中,在潜移默化中将音准、节奏等较好的把握,并在演唱中产生情感共鸣。然而,当我完成二声部难点分解以后,出示完整谱例请同学们演唱的时候,出现了尴尬一面,似乎之前的预备练习没有太大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谱例好像是全新的。当时我就在思考,四年级的学生为何识谱水平会如此低?而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我对所教六年级的五个班进行一次调查,不认识音符、唱不准音高、不会唱谱的学生竟有一半以上。因此,这些问题就造成同学们在欣赏、学唱环节中的阻碍影响。这显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歌谱”和“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的要求。
二、相关的研究
查阅了近八年的有关音乐教学的资料记载,我发现造成学生识谱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1、教师把曲谱中音准、节奏、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进行枯燥的大量的纯技术的训练,学生疲于一个接一个的训练点而无暇顾及歌曲的情感与审美,这种纯理性的学谱训练,忽视了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渲染,导致学习歌谱成为一个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2、在纯粹唱谱面前,教师的“情”蜕变成为简单的训练指令,失范的学谱过程漠视了学生对音乐的个性阐释,将音乐的构成要素与音乐的审美情感内涵剥离,导致识谱教学成为游离于音乐内涵之外的操作程序。其实,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科,不应该站在工具角度,而是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3、音乐考核缺乏量化的考核。很多学生甚至是音乐教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音乐课有不用抽考,学与不学、教与不教没有多少区别,在标准上降低了要求。
三、实践操作
(一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音乐来源于生活,而节奏也产生于生活之中。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学生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枪声、闹钟的滴答声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因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将这些声音用节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反复倾听,反复练习,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歌词节奏在学生对节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后,可组织他们用语言来表现节奏。翻开音乐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首歌曲,都有优美的歌词图,而这些图中有些字是单独一个,有些是两、三个连在一起(在同一图形内)。这些歌词图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如果能利用好,抓住这些词句的节奏,并教会学生正确解读,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选择一些歌词具有一定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歌曲(如一些儿歌或者通俗歌曲),易于学生对节奏的表现。在开始时,我选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如:“1 2 3 4? 请你跟我一起来”,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自由发挥,用不同的方式念,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都存在雷同。于是,我做了一个示范,一边说,一边用手打击节奏,学生们也不约而同的跟着模仿,并显露出极大的兴趣。老师和学生在你说我拍我说你拍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那么怎样用音符把这些节奏演示出来并让学生感知呢?在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