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的温度
------浅谈“于丹现象”与“国学热”
姓名:汪妍青 专业:对外汉语0802 学号:200808480214
内容摘要:
2006年10月以来,于丹老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并由此引发了一股巨大的国学热潮。但与此同时,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从2007年的“十博士”联合抵制到近期的“华语世界文盲”,有关于丹老师的负面新闻日益增多。本文将从大众文化的方面入手,以尽可能客观的角度谈谈“于丹现象”及其所引发的“国学热”,并表达一些自己的感想。
关键词:市场化 平民化 古典情怀
引言:
坦白的说,我是一颗不折不扣的“鱼丸”。自小对古典文化怀着一种特殊情感的我却少了一份对这种情怀的执着与坚持,始终不知如何将这份情怀化为内心的能量。依然清晰的记得高二-----我心境最为低迷的日子。那时的我,成绩虽然不错,却终日在空虚与迷茫中度过,望不见来路,更看不清去路,只是单纯的为考一个好大学这个看似实际却又虚无的目标每天做着机械的运动。真的,我感觉前方的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没有一个支撑下去的强大力量,随时觉得自己会倒下去,会崩溃。也许,我是幸运的,十月国庆打开电视机的时候,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个遗憾”,看到这句“于丹心语”时,我真的非常非常激动,这句质朴平凡的话重重的撞击了我的灵魂,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那一刻,我也真正明白了“知道”与“领悟”的真正区别:“知道”仅仅只是明白一个知识,或是一个道理,他是表面的,我们可能会对他不屑一顾,而“领悟”则是知识与道理在经过与自我的心灵碰撞后的高度认同,他是温暖的,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融到我的血液中去。也许,人有时后就是被这么一个不经意间的点化唤醒的吧。倔强的我虽然不愿意承认于丹老师是我的精神导师,但她那时对于我确实有心灵鸡汤的味道。仍然记得2006年12月17日她在杭州博库书城文二路店的签名授书的情景。于丹老师那不经意间半开玩笑的话以及她的助理“以后考北师大”的玩笑话为我点燃了生命中的希望之火,让我有了继续下去的冲动。所以,冲动有时并非坏事,它可以激起我们内心的憧憬与力量。从此,我有了一个梦,这对梦想的坚持与执着伴着我走过了高三,无论状态多么糟糕,我都不曾放弃过。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刹那,我知道,我的梦也许碎了,尽管哭过,闹过,但“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个遗憾”的箴言一直陪伴着我,使我有力量走到现在,并且决定将来考研继续深造。这不仅仅只为过去的梦,更是为今后的憧憬与理想。
在后续的学习中,知道了于丹老师传达《论语》,《庄子》时的一些观点有些牵强,与纯学术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一些学者攻击她的原因吧。从十博士的联名抵制到近期的“华语世界文盲”以及于丹老师在伦敦的一些负面新闻让我感到遗憾,焦急与心痛,我对于丹老师始终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的。所以,借着这个机会,写一些关于于丹老师的东西,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东西,所是对自我的一个交代吧。
正文:
于丹老师解读的《论语》,《庄子》,以及昆曲,首先是一种精英文化的下放。她之所以在社会间获得广泛认可,受到人们的热捧,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所传达的东西与现代人的心理达到了某种契合,使人们对经典产生了亲近感,有了一种心灵的共鸣与呼应。这种普及实质上是以传媒这种特殊的方式让经典平民化,使平民化了的经典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这里需要说明,平民化后的经典依然是经典本身,它的内在并没有发生变质,只是不同文化阶层的人所持有的视角不同而已。即经典同样是“外化而内不化”的。他的外在可以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呈现,而它的内在,是作为一种文字的符号经受了千年的考验不会被改变的,只是人们理解它的方式不同罢了。学者可以用一种纯学术的视角去研究它,文学爱好者可以用一种阅读的眼光去欣赏它,大众可以用大众们的视角,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来获得心灵的滋补。所以,以大众文化的方式来将它呈现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因此,十博士抨击于丹老师说其亵渎中国文化之类的纯属妄谈。
我想先来重点分析一下经典是如何以一种“大众文化”的方式存在并能在大众中获得广泛欢迎的原因。
何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电影和广告等形式。
首先,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必然与社会情状及其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大众文化主要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城市化水平加快,经济繁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化进程也加快了。但与此同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