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文和中國文化
陳永明教授
我們習慣上都把中文科的「文」看成文學,所以教學時着重的是課文的文學成份:主旨、結構、表達、意境、用字、推理等等。其實,中文科的教材都包含很豐富的中國文化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多一點我國的歷史、社會和思想。
舉一兩個簡單的例子。一些很普通的字,細心地分析,裏面往往藏有和文化有關的消息。譬如「男」字,從「田」從「力」,這個字三千多年前已經出現,可見當時的中國已經是一個男女分工的社會,在田間勞作的多半是男子。如果男女不是這樣清楚地分工,在田間幹活的男女參半,造字的人便不會以「田」和「力」合成「男」字了;就是硬造出個「男」字來,明白字義的人也不會多,字也難流傳下來。再看「塵」字,造字的時候,我國的原野一定有很多鹿,聯群結隊,往來奔跑,所到之處,揚起漫天塵埃,現在我們無論如何不會從鹿和土想到塵埃的。假如造字的人生於今日,所造的「塵」字大概會是由「車」和「土」合成的吧。
傳統的故事也透露不少的文化消息。我們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吧。據記載堯最初任命禹的父親鯀負責治水,但鯀花了九年工夫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結果舜因為他失職把他處死。鯀其實是很用心治水的,但為甚麼失敗呢?《尚書.洪範》說得很清楚:
我聞在昔,鯀陻陻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原來鯀的失敗是他用的方法不對,他的方法是「陻陻洪水」:築堤壩堵塞泛濫的大水。築堤壩又有甚麼不對?今日防洪還不是用堤壩。不靠堤壩,哪裏還有荷蘭這個國家?哪裏還有紐奧良這個城市?河床不夠深,水自然溢向兩岸,用堤壩陻阻其實是違反自然。我國傳統崇尚順應自然的規律,鯀的方法「汨陳其五行」也就是攪亂了自然法則,他之所以被處死,傳統的解釋,不只是因為他治水失敗,主要還是他違抗自然。
這種崇尚自然,就是古人所謂順天的思想,並不只是屬於道家,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它的影響既深且廣,中國的醫學着重平衡調理,就是明顯的例子。這種思想也是我國倫理觀念的一個基礎。《春秋左傳.桓公十五年》載有下面的故事:
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壻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
鄭伯不滿大臣祭仲的專橫,和祭仲的女婿雍糾密謀把他殺害。事情被雍糾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兒─雍姬發現,她左右為難,不曉得在父親和丈夫之間如何取捨,便去問她的母親。她母親回答說:「人人都可以選為丈夫(人盡夫也),但父親卻是天賦的(父一而已),兩者如何可以相提並論!」於是她便向父親告密。結果祭仲把女婿殺了,陳屍周氏之汪。(今日成語「人盡可夫」指的是濫交淫蕩的女子,任何人都可以看成丈夫,源出於此,不過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了。)
雍姬母親的回答很有意思,天賦的和人為的怎可以相互比較,前者當然比後者重要。父親是自然賦予的,丈夫是人為的選擇,所以無庸多說丈夫當然不及父親了。這個理由不正是基於崇尚自然的原則嗎?不是和反對鯀陻洪水的理由同類嗎?如果從近代西方思想的原則去看,結論便可能大大不同:父母親遠遠不及配偶,因為配偶是個人基於愛情的自由選擇,父母卻是自然硬派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配偶是這三項至寶其中兩項的產品,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了。
教授中文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文」只看成是文學,著重點只是放在文法、結構、立論、寫作技巧等等上面。其實在中文科的教材裏面,整篇文章或故事固然不用多說,有時就是一個字,仔細想想,也蘊含了不少有關我國文化的知識,不但可加深我們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認識,也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2
《郁文華章─中華文化學與教資源套》:「文化集思」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