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神经的译入和其对经络研究的影响探源.pdfVIP

西方神经的译入和其对经络研究的影响探源.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经络研究田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暴 131 西方神经的译入及其对经络 研究的影响探源 李素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I摘要I在明清时期我国两次西学东传过程中,西方“nerve”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 语传入我国,此阶段“神经”解剖结构尚未见于我国医家对经络理论的阐述中,即其对经络 理论认识基本没有产生影响。1774年日本杉田玄白在其译著《解体新书》中最早创用“神 经”一词,1903年前后我国由日本引入“神经”这一术语,与此同时,由日译入的医著增 多,受日本针灸医学近代化的影响,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一些医家在经络研究中开始对经络 与神经的联系开展了深入探讨,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引发了我国经络研 究思路以及经络理论内涵理解方式的很大转变。 I关键词l神经;经络 明末清初至民国的西学东渐带来了大量的西医解剖生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此后针灸理论 与经络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医“nerve”这一解剖概念早在明末清初第一次西学东传 时已传入我国,当时多被译为“细筋”,至晚清第二次西学东传的过程中它又被译作“脑气 筋”“脑筋”等。“神经”一词虽然早在1774年日本翻译荷兰医学解剖著作时已创用,但直 至清末民初才由日本传入我国。与此同时,因受当时日本针灸医学科学化、西医化等研究思 路的影响,清末至民国,我国医家也开始关注经络与神经之间的联系并对此不断研究,由此 导致民初以来,经络研究思路与概念内涵发生了很大转变。本文将回顾西方“nerve”这一 解剖概念译入我国的经过,并溯源它是如何被引入针灸经络研究中并对此产生影响的。 l我国古代文献对_神经一的相关记载 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曾出现过“神经”一词,但它与现代解剖结构的内涵大相径庭,是 对《神应经》这一典籍的简称,原文见于《针灸聚英·神应经腧穴证治歌》卷四对腹痛 胀满、溺水死者的治疗歌赋中:“疝气心痛诸气痛,……两足并灸无所分,细按神经亦云可”, “溺水死者虽经宿,细按神经亦可救。即解死人衣带开,速急把他脐中灸。” 虽然我国古代没有出现“神经”这一解剖术语,但并不意味着古人从未发现过人体 这类特殊组织结构。一些学者认为《内经》中已有关于神经结构的少量记载,如《灵枢· 大惑论》“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 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文中与脑 相连的结构可能指的是视神经。《灵枢·经筋》中的十二经筋,也很可能是对神经系统的 记载,明代张景岳曾在《类经·经络类·四》卷七中对“足阳明之筋”的循行路线“阳 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注解时已用到“细筋”一词,日:“太阳细筋,散于目上,故 为目上网,阳明细筋,散于目下,故为目下网。”《说文解字》注日:“筋”,肉之力也, 从肉(月)旁。“细”,微小也,“细筋”即微小之筋,张景岳注解中所称“细筋”很可能 已包括神经在内的小束状组织。 针炙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亲 2明末清初西方留nerve膏被译为搿细筋一传入我国 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将西方著作译入我国时,往往采用中医学已有的解剖术语以对应, 此时“细筋”一词就成为了“nerve”最初的汉译名词,这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医故 年来华)在其译著《性学桷述·总论知觉外官》卷四中论及听觉原理时指出:“论闻之具, 人脑有二细筋,以通觉气至耳,耳内有一小孔”;论及总知觉之所日:“脑为五官之根源,由 细细筋管传觉气于五官,又由此细管复纳五官所受物象而总知之,总知所处在脑中”。最早 译入我国的人体解剖生理专著《泰西人身说概》与《人身图说》(两者合订为一书,1622— 1623年出版),书中除了专门论述肌肉的肉块筋部,肌键的肉细筋部,韧带的肯筋部,还有 对“细筋”的专门定义:“细筋是纯分,其体合三者而成,乃皮与骨髓、肉筋是也,其用为 分布觉动之力。……但细筋中无空处止油气而无血,故身体不能觉,不能动者,因无气则无 力也,是以人断筋时,即失其动。……细筋都生于头上,或从脑或从骨髓而生,……头有七 双细筋,肩有十二双细筋,腰有五双细筋,臀有六双细筋。”可见,该书中“细筋”已明确 指“神经”。《泰西人身说概》中还分别有络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