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四、东西方传统美学智慧的现代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 ●高建平 在古代,中国没有一门叫做“美学”的学科,这个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 然而在中国,它有一个双重引进的过程,这就是除了引进这个来自西方的学科 外,还从日本学会用“美学”这两个汉字来翻译它。20世纪初年,一些留学 日本的学生带回了这个名称。日本人称它为B培口.|}u,中国人称它为肌讧ue,用 的都是“美学”这两个汉字。从这时起,中国学者开始了美学的研究。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史。 20世纪前期的一些中国学者也这么看,认为美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 问。① 在我们使用“中国美学”这个表述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 此之前有没有美学?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类比:在鲍姆嘉通之前,并没有 “美学”这个词,但是,人们在写美学史时,仍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 起,而不是从鲍姆嘉通开始讲,不管人们对于鲍姆嘉通造出这个词,或者说提 ①著名学者和散文家朱自清在给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所写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美学大约还得算是年轻的学问……据我所知,我们现有的几部关于艺术或美学的书,大 抵以日文书为底本;往往薄得可怜,用语行文又太将就原作,像是西洋人说中国话,总不 能够让我们十二分听进去。”《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转引自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版,第326页。着重号是引用者所加的。 ,,,,,389 舅与当代生活方式 议成立这一学科作怎样的解读。①同样,一部中国美学史,也似乎应该照此办 理,从孔子、老子,而不是从20世纪初写起。确实,许多中国美学史著作, 就是这样写的。这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两种性质上讲美学的历史,一是在美学 这个学科的建立发展的意义上讲美学史,一是用现代的美学概念来考察古代材 料,从而为这个现代的学科回溯出一段历史。 不过,中国美学所面临的情况,与西方仍有很大的不同。鲍姆嘉通所做的 事,是在自身传统中的发展。他只是将在自己的学术环境中逐渐形成并已浮出 水面的对知识的划分加以强调而已。当然,这种划分首先在德国,后来在欧 洲,都有一个被接受的历史。但是,欧洲人的这种接受,远没有中国人那么艰 难,那么具有跨越性。原因在于,在此之前的中国人的思想与中国人关于文学 和艺术的写作,具有与欧洲人很不相同的形态。因此,“美学”这个名称来到 中国,“美学”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建立,对于中国的相关方面的研究,带来了 什么变化?或者更进一步说,中国人发展自身的美学时,对“美学”这个概 念会带来什么变化?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感到,试图在“美学在中国”和“中国美学”之间作出一个概念上的 区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是有益的,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模糊的想法。 一、“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形态 in 对于中国美学的最初理解是“美学在中国”(Aesthetics china),更为 Aestheticsin 确切地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westem china)。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现代中国的最早一批美学研究者,以留学日本和 欧美的学者为主。在20世纪,中国出现了众多的著名美学家,他们做了许多 翻译和译述的工作,对于现代中国美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我们 可以列举出很多重要的人物。 最早将“美学”这个译名介绍到中国来的,可能是著名学者王国维 ①克罗齐、鲍桑葵、比厄斯利和塔塔凯维奇等人所写的美学史,都是如此。怎样看 待鲍姆嘉通,他是给予一个早已存在的学科以一个名称,还是建立了一个学科?人们围绕 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争论。我更倾向于认为,鲍姆嘉通的理论活动帮助推动了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