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仲景学术研究皂方药纵横
衰、阴阳偏胜、寒热偏胜、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等病机变化特点,或扶正祛邪,或养阳益阴,
或寒温并用,选用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治疗,既能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又能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以祛邪扶正、恢复气机、恢复阴阳动态平衡。《伤寒论》方剂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沿用至今,正是
依赖这些配伍模式治疗相关复杂病证而取效,其方药配伍、临床辨证及选药处方规律,对于指导中
医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复杂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
基于数据挖掘的1 12则五苓散医案用药规律探微
蒋萃1张琦¨吴均华1高燕2陈甲秀1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1112则五苓散古今医案的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发现古今医
家运用五苓散方的用药规律:①五苓散方常用剂量为白术log、茯苓159、桂枝lOg(肉桂39)、泽
泻lOg、猪苓lOg。②五苓散方常用加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③常用加药按频
次高低排序为:甘草、陈皮、车前子、半夏、黄芪、苍术、生姜、茵陈、厚朴、党参、附子、大腹
皮。④五苓散方各药剂量比例宜根据病机调整;其变化特点提示,后世医家用五苓散多从健脾利水
着手。⑤未发现地域、季节对五苓散各药剂量比有影响。
关键词:数据挖掘:五苓散;用药规律
五苓散为著名经方,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分别见于8条原文。它作为I瞄床公认的~首
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常用方与高效方,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数据挖掘又称数据
库中知识发现,是从海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事
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新兴而发展迅速的交叉性技术,
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期刊及医案、专著中的1112则古
今五苓散医案进行分析,期望从临床实践角度探寻五苓散的用药规律以及影响其药量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应用五苓散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医案采集
1.1.1医案来源
①书籍类文献:以《中国医籍大辞典,医案医话类》、《成都中医药大学馆藏目录》、《中华医典。医
案分部》《中国医籍提要》为基础,《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名老中医之路》等为补充,
初步确定了2009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医家所著医案医话专著、经方专著、临床经验专著等书籍目录;
②期刊类文献:依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基藏期刊库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一CNKI系列数据库分别确定
1979年以前发行的期刊及1979年.2009年发行的期刊目录。
1.1.2医案纳入标准
①标明为五苓散或五苓散加减的医案。②虽未明确标示方名,但处方中所用药物包括了五苓散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支撑项目(2009SZOll4):通讯作者:张琦,教授,博士生导师。
165
全国第二十一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全方的医案。③使用包含五苓散全方药物的衍生方医案,如茵陈五苓散、桂苓甘露饮、大橘皮汤等
方。④所选医案均为五苓散方个案,不包括大样本的临床报道,但其中的典型案例如符合前面①②
③标准的,也予以纳入。
1.1.3医案排除标准:只有药物,但无剂量以及加减药物交代不明的医案不予纳入。
1.2医案数据预处理与建库
保证数据挖掘结果的可信度和真实度,需要对医案数据预处理,使之规范。
1.2.1药名规范:从古至今,中药名称因为时代、地域不同或书写不规范而存在差异,为确保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在统计前,本研究参考《中药大辞典》、《中药别名辞典》、七版《中药学》教材
对医案中不规范的中药名称进行了规范。
1.2.2剂量规范:依据1959年《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1977年国务院批转《关
于改革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的报告》中不同历史时期度量衡转化标准,并参考吴承洛《中国度量
衡史》,将医案中的“两“、“钱”、“分”计量单位,全部转换成“克”计量单位。其换算标准为:
1分=O.3125克;1979年以后:1两=50克,1钱=5克,1分=O.5克。
1.2.3资料建库: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标准,将医案原始资料按照来源(期刊/书名)、年代,
朝代、医生姓名、单位、单位省份、病人就诊时间、原文证候、主症、处方药物、原方加药、原方
减药等属性字段内容分类,建立数据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