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追出的精彩.doc
追出的精彩
——对一堂复习课追问艺术的思考
浙江省义乌市尚阳小学 杨凯明
前段时间,学校里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上课的内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习课》,其中有两位教师在梳理知识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大同小异,但其效果却有较大反差。教学实录如下:
教师A:
1、学生用竖式计算:
936÷ 3= 720÷ 6= 453÷5=
408÷4= 877÷6= 564÷4=
2、反馈交流,分析错误的原因。
3、提问:你能给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生:商是一位数一类,商是两位数的一类;商中间有0的一类,没有0的一类;商末尾有0的一类,商末尾没有0的一类。有余数的一类,没有余数的一类。
师:很好,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同学们计算时一定要仔细。
教师B:
1、学生用竖式计算:
①576÷6= ②992÷8= ③840÷7=
④704÷5= ⑤818÷4= ⑥903÷3=
2、反馈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
3、提问:你能给这些算式分类吗?
生1:有余数的一类,没有余数的一类。
生2:我是按商的位数分,商是两位数的一类,商是三位数的一类。
师:为什么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则是一位数呢?
生3: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够商“1”,商就是三位数,不够商“1”就是两位数。
生4:我是按商中间是否有0来分类的。商中间有0的一类(⑤⑥),商中间没有0的一类(①②③④)。
师:⑤⑥题商中间的0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5:第⑤题除到十位时不够商1,就商“0”,而第⑥题是被除数中间有0,0除以3等于0得来的。
师(紧接着问):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一定有0吗?(学生不由自主开始讨论……)
生6:不一定的,像304÷2=152,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就没有0。
师:很好,你能举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同学们能再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7:我还可以按商末尾是否有0来分类。商末尾有0的一类(③④),商末尾没有0的一类(①②⑤⑥)。
师:③④题商末尾的0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8:第④题末尾的0是除到个位时不够商“1”,就商“0”得来的,而第⑤题是由于被除数末尾有0,0除以7等于0得来的。
师:被除数末尾有0,商末尾一定有0吗?
生9:不一定,像740÷5=148被除数末尾有0,而商末尾没有0。
师:请同学们再举一道这样的例子。
……
思考:
纵观两位教师的教学,在整理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时候,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基本上是雷同的,而在复习整理过程中的处理,显然教师B比教师A高明多了,而高明的主要原因是教师B的追问艺术。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应广为运用。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甚至出新出彩为止。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追问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恰当,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见缝插针,注重追问的随机性
追问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由紧张到轻松,又由轻松到紧张的一张一弛的学习。像上面案例中,当教师B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二、有的放矢,注重追问的有效性
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老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大量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很差。同时,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1、于欠思处追问。“欠思处”即学生由于这种或者那种的原因,在思考问题时,借鉴别人的较多,缺乏自己的见解。如: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