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活的年代资料.doc
孔子生活的年代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51-479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制度转型时期,历史上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当生活在春秋的中期,但孔子思想及学术成就形成的大背景当时春秋战国的整个时期。
在周朝推翻殷商之后,经过镇压殷人后裔的叛乱,到成王时算是安定了下来。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在周公旦的辅佐下,成王开始大规模“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史载周族灭商后,共灭国99,服国652。周族统治者在其统治势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性和异性亲属为诸侯,共建立起71国”(巫宝三主编《先秦经济思想史》)。在分封的基础上,周公又制定了以嫡长制为中心的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即所谓的“周公制礼”。客观上讲,周朝在取代殷商之后所实行的一套分封制度和以嫡长制为中心的礼仪制度是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的。首先解决了殷商后期农奴对领主的绝对依附,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并通过助耕出力服役的方式向土地领主纳税,这样进一步缓和了领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也缓和了领主之间因农奴逃亡与追逃而发生的冲突;其次,由于嫡长制的建立,结束了殷商时代经常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战争,也为后来形成周王朝的统治基础的宗、族以及宗法制度打下了基础。
周族本是中国境内西北边界上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部落,长期受到游牧的民族的侵凌,由此造成其历史上几次内迁,几乎亡国。公刘迁至豳、古公亶父迁至岐山。在共同抵抗外族侵凌的过程中,周族的头领,尤其古公亶父,懂得了与部族内的奴隶阶层同舟共济共同维护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和“节用爱民”的道理,对前来依附的人们分给其土地,实行的是宽仁抚恤的政策。他们对待农奴的态度也比一般奴隶主要好,不像其他部落首领对农夫那样残暴。农夫只是每年到“王田”服一定的劳役即可。在春天,每当助耕的农夫们出耕的时候,周国国君带着妻子到田地上举行“饁(ye)礼”,表示给农夫亲自送饭。农事完毕后,农夫到公堂上饮酒吃羊肉,欢呼“万寿无疆”,让农夫们一年的劳作得到慰劳,在诗经上有很多篇章记载了这些事情。传至文王,在周国内普遍实行“仁政”。孟子 梁惠王等篇说:周文王行仁政,先从经界(划分田地)开始。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得私田百亩。大小官都有分地,子孙继承,作为公禄。商贾往来,关市不收税,水泽捕鱼不禁,一人犯罪,妻子不连坐。周朝实行的以宗法制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在灭商之前的周国已经具备了雏形,并且也取得了施政的经验,而且还从这项制度中尝到了甜头,即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进而取得了“剪商”的胜利。经过西周初年的周公的“制礼作乐”,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并推广于周所统治的势力范围,大概就是中国目前版图的长江以北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有的学者认为,殷周制度交替不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应该是有道理的。但确实是一个文明取代不文明的交替。
在周初的分封制度中,周朝统治者按照不同的等级分别授土给亲族、功臣、以及先祖后裔等。这些有封土的人就是所谓的诸侯。在授土的同时,还向这些诸侯授民,如授“鲁国殷民六族,卫国殷民七族,晋国怀姓九宗。”又如“赐臣、仆(奴隶)若干家,人献或民献(殷俘)、庶民或庶人(农夫)若干夫或若干人。”(以上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这些有土之君,要立嫡传子,以弥争立之斗;而士大夫则选贤任能,以达治理国家的目的。即所谓“尊尊、亲亲、贤贤”。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是这样论述的,“周人以尊尊、亲亲二义,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而以贤贤之义治官。故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
通过成康两代治理,在西周初期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各安其份和初步繁荣的等级社会,所谓成康之治、小康社会就是当时的写照。《左传 昭公七年》记载当时的社会情况,“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社会矛盾缓解,人民安居乐业,生产生活基本稳定,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繁荣稳定的时代。周初建立这种新制度的旨意就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P.451-480,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社会经过西周长达四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新的矛盾不断涌现。以平王东迁雒邑为标志,最终使中国社会进入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
在西周名义上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一经授土授民的这些诸侯,“土”和“民”就成了其势力范围,也成为其日后对抗王室的资本。在西周土地是不可以买卖的,诸侯之间各自有着自己的疆界,诸侯城池的建制也有着详细的规定。但随着社会的生产力的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