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对道德意志无力的阐释与应对.doc

先秦儒家对道德意志无力的阐释与应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儒家对道德意志无力的阐释与应对.doc

先秦儒家对道德意志无力的阐释与应对 祝传佳 沈永福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先秦儒家在道德实践中面临道德意志无力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障碍。他们分别从从环境、物质水平、德才、义利、理欲和知行等方面分析对道德意志无力产生的原因,指出道德意志无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几个方面的错误认识或两两分离,并认为道德意志无力可以从修身、礼义和实践中得到解决。 关键词:道德意志无力;先秦儒家;成因分析;应对 道德意志无力也指道德意志的缺乏,是指道德主体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通过理性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后,并没有把这种选择和判断付诸在道德实践中,从而产生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后,而没有做出“应当”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无力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在向道德实践的转化中,由于道德意志的失效或缺乏造成的。道德意志无力虽然是一个西方哲学概念,但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进行西方哲学语境下的重新梳理和探讨,不仅可以在西方哲学为依据的背景下为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提供一个新的参照,而且可以开拓中国传统儒家新的问题意识。 一、先秦儒家对道德意志无力的阐述 在中国古代“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很重视道德意志问题,只不过采取了与西方不同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主要不是放在因果关系中去理解,而是从决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诠释,强调道德意志的实践意义,即在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中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持的能力,重视道德意志对于个体道德的生成和道德理想人格的完善的意义。”[1]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没有直接论述道德“意志无力”,而是通过讨论人之本性相似和人的道德理想追求,来说明人天生具有道德上为善的倾向,但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会导致有些人向“恶” 屈服,不能进行道德判断,没有能力进行道德选择,进而做不出符合道德的行为。[2]“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孔子以“仁”为其道德理想的核心,认为人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意志努力达到“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但在具体实践上很多人明白怎么做,也想达到“仁”,却不去具体的施行“仁”,做到“仁”。“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孔子所面对的是“我既认识到我应该做某一类特定的事, 又明白做一个对我开放的特定的选择就是做这类事, 但我却没有去做, 反而可能是做刚好相反的事”。[3]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察觉到觉察到人的实际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志之间面临的困境,“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 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 雍也》) 随后的孟子在将这种道德困境区分为“不能”和“不为”两种。“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不能”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是违反客观规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行为,而“不为”是只能该怎么做,也不是不能做到,但他们偏偏不做,不去实行客观条件允许下可以实现的行为或政策。孟子认为道德意志无力的变现不是我们“不能”,而是“不为”,即道德意志无力不关乎道德主体的个人能力,而关乎个人的品质和行为本身。“理性考虑好了却不坚持,构成了意志软弱的内因,承担内源性责任。所以意志软弱现象表现出来的缺陷主要是品质上的而非智力上的。”[4] 荀子对于道德意志无力的论述主要是站在政治伦理的角度上阐述的。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荀子认为一个人说到做到,知行合一,既能知道并言说道德知识,又能亲身去进行道德实践。这种人就是国家的人才。即使不擅长言辞,如果能能脚踏实地、埋头实干,这种人也是国家的栋梁。还有一些人言善行,却“行恶”,荀子把这种人称为“国妖”。“言善”的口蜜腹剑之人,言语上说善,却在行动上做尽坏事,这样的人 必须处之而后快。荀子认为“礼”是社会所遵循的规范,也是君子修身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但另一方面,荀子基于“人性恶”的理论,认为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又好声色焉”,(《荀子?性恶》)人都会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动,这样就会做出违背“礼”的要求的行为,从而产生了需求与要求、行为与道德的矛盾。 道德之知是道德认识和价值信念的统一,内涵着道德实践的意向,这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