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在显微镜下的结构分析(非常重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载]古画纸张材质研究怎么看字画的真假,以及字画该如何辨别 看作品的风格、题款、印章和纸绢几个方面,只要发现一方面有问题,或几方面都没有问题,即可在短时间内决定取舍。       看时代风格是鉴定字画的关键。1991年,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进一幅绢本花卉图,落款只有“顾汝言”三字,为了识别真伪,便请书画鉴定家刘光启先生来鉴定此画。刘先生主要从时代风格入手,首先看裱工,确是明末清初的裱法,再看落款,也是明代晚期的落款方式,又仔细看了画绢,竖丝是单丝,横丝是双丝。从作品的风格看,作者的书法和绘画都带有很强的文徵明的特征,可见此画在文徵明之后,画的周围还有四五个题跋,其中一人是明末知名人士。以上特征所展现的时代风格,足以断定此画非赝品,属明代晚期作品。       傅抱石的作品近年来走俏国内外艺术市场,他以深厚的笔墨功力,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抱石皴”和“渲染法”而闻名画坛,他作画时有个习惯,即作画时必须喝酒,画案上放着一个大酒坛,里边插着一根吸管,边吸边画,边画边吸,那一幅幅山峦重叠、气势雄伟、意境深邃的山水画力作,都是在飘飘欲仙中完成的,那意境、那笔墨、那不可捉摸的创作灵感和艺术个性,作伪着无不望尘莫及。    书画的章法结构也能体现个人风格。比如清代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他的《墨竹图》题款一反常规,正统章法是从右向左,写在画面空白处,而郑板桥却从左向右,题于竹石空隙之间,书体是隶书与行楷结合,行款不是直书到底工,而是大小 不一,歪正不齐,疏密不匀,高低错落,活泼灵活,潇洒自由,然统体结构又非常统一,堪称一绝。他笔下的竹子挺拔爽劲,真情实态,所题的“一节复一节,千枝钻万叶,我自不开花,免缭蜂与蝶”诗句,更是咏物言志,借物喻情,道出了画家看破红尘、超凡脱俗的心境。金农(扬州八怪之一)也画《墨竹图》,但画法上却竹竿以顺笔画出,即不坚挺,也不点节,婀娜多姿,疏密偃仰,左上侧题诗云:“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此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诗画结合,为竹写照,清高拔俗,意蕴深邃。虽然两位画家对社会、对人生、对艺术有着共同的看法、理想和追求,但作品又各有独立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画纸和画绢    宋代以后的纸主要是棉纸和麻纸,纸的表面不很平匀,颜色呈灰白色,表里如一,作假画经常用颜色、茶水和熟地黄染纸,染出的纸深浅不一,具有水渍,也有的用烟水将纸染旧。真正的古字画天然古色,随着年代的迭进,会风化出一种光亮平滑的包浆,古朴光润,古香古色,伪品与之相比,一看便知真假。    绢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宋代绢横竖丝都是单丝,丝线较粗,颜色较深。明代绢竖丝仍是单丝,横丝则变为双线,经纬更加夹密。80年代,有个画商给天津出版外贸公司送一幅明代兰英绢本山水画轴,索价5000元,虽然画心发黄,且多处折裂,但尚能看出危峰峻岭,古松流泉,其潇洒清逸的笔法,很像兰英风格。当时杨柳青画社的老鉴定家王道昌先生正巧也在该公司,经王先生仔细审观,即从画绢上看出为清代伪作,虽然仿得不错,但并非真迹??? 宋代 ??? 宋代细部 ??? 元代 元代细部 ? 明代 明代细部 ???清代 [转载]古画墨迹材质研究 ??? 古画墨迹材质的研究是鉴定古画最基本的要素,首先要区别古画的墨迹的材料的制造方法和制墨的工艺。当然,古代是最原始的采用天然的带有色彩的矿料,也有有机料,一般都以白色、珍珠粉、蛤蜊粉和骨粉作为白色基调在画彩里常有出现。当然,无机的材料那就多了去了,比如雄黄、鸡血石、绿松石、黑色矿石等,还有带有色彩的宝石,大约有15种左右,在制造这些颜料时再加入一些粘合剂,也是有机粘合剂,如果在高古画中有了这些成分,用我们现代的高科技的材料分析的设备鉴定高古画,那是得心应手,因为高古画鉴定历来就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是断档,一片混乱。现在所谓的专家的文章、书籍,很少能帮助爱好者有效地识别古画的技巧,所以谈一谈我们这方面的一些鉴定方法和思路。 ??? 上下两张图片,我们专门为了研究高古画的实物案例,特别采集了宋代质地的样品,分别加以细研,在一个图片内分别有黑色、红色、褐色的墨迹,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色的冲击力并没有衰退,附着在绢布的纤维里,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色的过渡和附着得依然牢固。下面这张图片是放大了20倍,看到了墨迹的渗漫,颜色依然丝毫没有褪色的迹象,在高古画中这是正常的表现,一般画画儿的材料和书写字迹的墨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研究高古的书法字迹中一般的字迹颜色从头至尾都是一致的,而高古画中不能按照书法的墨迹去要求,因为画画儿墨迹是需要有过渡的,它的稀释度是根据作者的理解,表现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鉴定高古画的一个小的技巧。当你看到一张画时,可能在2秒钟内你就会感觉数十个信息的反映,当然这是一个老玩儿家的感觉。 ??? 上下两张图片根据材质鉴定,是元代之

文档评论(0)

hy8402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