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编者按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编者按语.doc

第十章 编者按语 一、编者按的含义与作用 编者按语是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于较为郑重场合和必要之处。 编者按的显著特点是立片言以居要,目的在画龙点睛,把新闻报道或文章中最精彩的、结论性的意见点出来,以引起读者注意,提高宣传效果,常常被人们称为阅读报刊的导游。在我国,按语这种评论形式可溯源到古时的史赞。汉朝司马迁的《史记》在纪、传、“世家”后的太史公曰,是当今按语的起源。在近代,《申报》可以说是最早出现按语的报纸。一般地说,凡是政治性强的报刊,重视评论,就必然较多地运用按语这一文字样式。 编者按就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政论性按语和说明性按语两类。 1.政论性按语 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提纲挚领、简明扼要地把新闻报道和文章的中心思想点出来,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受众理解报道和文章发表的意图,提高阅读效果。 《人民日报》曾在一封读者来信《公款私存有待一查》前加了这样一则编者按: 公款私存问题,报纸虽然屡有揭露,看来仍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公款有何必要用私人名义存入银行?对此人们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正当理由。但是,公款私存却是贪污挪用的一种便当方式,公款私存者的真正用心大约就在这里。读者于坚呼吁对现金管理工作作一次清查,是完全必要的。 这则编者按直截了当指出公款私存却是贪污挪用的一种便当方式,真是一针见血,发人深思。因此,加强现金管理工作,堵塞漏洞的重要性、迫切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2)联系新闻报道或文章,及时传达党和政府有关的最新指示精神,交代或重申有关问题的政策界限,有不少编者按语,原来就是党委负责同志的批示。有的最新精神,需要尽快传达出去,但写成大型、中型评论一时又比较困难,就常常采用编者按语的形式先打个招呼。这就要求编撰者善于把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看法,结合新闻内容,用按语这种形式发表出去。如(人民网 2001年9月05日编者按: 《人民日报》曾为一篇题为《一套国产大型设备流浪两年半耗资250万 与此同时一些使用单位却不惜花大量外汇进口同类设备》的批评性报道,撰写编者按说一一 引进国外的先进扶术和设备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需要引进的是那些靠自己还一时无法掌握和制造的技术设备,或者是自己虽然能搞,但研制成本大大高于国外水准的技术设备。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同志忽视国产化的实力,对自力更生冷漠了,盲目崇拜舶来品。我国自行研制的千万吨露天矿成套设备在两年半接连被数家企业拒之门外,就是一个典型。希望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从这篇报道中汲取经验教训,再也不要让国产设备流浪遭冷眼了。 (4)借题发挥,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将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再提高一步,使读者得到更多的理性的认识,强化报道的说服力。1983年5月,《人民日报》在发表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二九六号客机机组人员和旅客同劫机暴徒进行斗争事迹的通讯《他们热爱祖国》时,加的编者按如下。 中国民航二九六班机英雄的机组人员和全体旅客,在飞机被暴徒劫持过程中,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硬骨头精神,为祖国立了功,为人民争了气。他们同暴徒斗争,英勇机智,果敢沉着。他们在南朝鲜停留期间,立场坚定,心向祖国。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次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有伟大的凝聚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党教育、培养出来的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能够经得起严峻的考验。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2.说明性按语 旨在帮助读者便于理解新闻报道,补充说明一些情况,交代一些背景,如作者的身份、刊载的目的等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重视。譬如,新华社在以《生活的旋律》为题播发张海迪日记摘抄时,加了这样一段按语—— 征得张海迪同志的同意,本社摘发她的日记的一小部分,目的是帮助大家,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认识张海迪同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张海迪的日记是一面镜子。青年朋友们可以对照一下,想一想:从张海迪身上学习什么?应当有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幸福观?应当怎样正确地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这将是很有益处的。 又如,新华社1996年7月14日在发表由《人民日报》记者、新华社记者与通讯员联合采写的通讯《忠诚党的事业的好干部一一一丁德福》时,在文前加了说明性按语一一 阿里军分区政委丁德福,1970年主动申请赴阿里戍守边防,一干就是25年。在这里工作这么长时间的汉族干部,只有他一人。他的足迹遍及阿里高原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凡是急难险重任务他都带头上;凡是重大工程,都洒下了他辛劳的血汗。他走遍了阿里的山山水水,每一个村庄、每一个牧场,都有他熟悉的藏族同胞,都留下了他为改变藏族老乡生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