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6不求甚解2.ppt
“其实也不尽然”的原因? 因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而且“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呢? “不求甚解”首先表示一种读书的态度:虚心,别骄傲自负; 其次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贯通前后,了解大意。 3、引陆家山的话 (读书不因一字一句停滞下来,不拘泥。)进一步证明 宋代理学家陆家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如果你来写文章,你还能想到哪些材料可以论据? 鲁迅的“随便翻翻”, 韩愈《师说》中的观点, 朱熹《熟读精思》, 颜之推《勉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1、为“不求甚解”正名;人们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几 种 读 书 方 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 如《春》、的语言美;《故乡》的人情美等。 助 读 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摘读法、圈点法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句子等加以摘录、圈点。包括笔记摘录,电脑下载,圈点划线、评注等。如毛泽东圈点《水浒传》等。 寻 读 法 这种方法,相当于跳读法,阅读者不是对全文进行研读,而是对文章、作品的精华处细细琢磨,品位。 一一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公理:(1)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 (2)某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这样的命题在该系统内是不需要其他命题加以证明的,并且它们是推出该系统内其他命题的基本命题。 分析课文一、二段的重点词句。 抓住第一段中“理性、必须、崇高、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感情、愿意、渺小、孤独感”两组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进行分析。 明确:这两组词表现了作者身为“社会的人”和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之间的矛盾。为何会有矛盾?从两组词的对照上看:“社会的人”有更多的责任感,凡事不能随心所欲。而“个体的人”缺少了约束,更多是按本能在做事。 为什么身为地球人,会有“孤独感、无意义和惆怅”的感觉呢? 明确:人类由于科学技术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生命、时间无法把握,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显得异常渺小。这些都导致了个体生命的人面对整个宇宙、无限空间的无助与软弱 这三段中提到了“社会意识”与“政治经济学公理”这两个概念,这两者间的关系怎样? 这里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经济学公理”其实指的是一回事。作者在经历了渺小个体生命的无助和失落的情绪后,转而看到人类社会因团结互助而欣欣向荣地存在于大地之上,这时他意识到:是社会的人,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渡难关。人只有成为“社会人”后才是强大的,有力量的。再加上他所发现的“从头到脚,我身上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出自于我本人的双手制造出来的”这一事实,使他最终得出“应该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回报些什么”的结论。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应对社会所持有的一种感恩的心情。 作者所发现的“人类社会的公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前提和公理,也是最大的道德和良心所在”? 社会的人应该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是整个社会形成并得以健康、有序运转的基本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体制下都成立的命题和公理。同时,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 分析课文九、十、十一段理解这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将文中的社会公理与实际生活挂起钩,并将“社会意识”拓展到了“全球意识”。最后的感恩有两重含义:既为大自然的恩赐与庇护,又为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规则。 谢谢! *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邓拓 (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关于札记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记。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一事一议(本文谈论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