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 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坊七巷 课件.ppt

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十字路口,南至吉庇路,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由北向南三坊的顺序依次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顺序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 、杨桥巷、塔巷、郎光巷。 三坊七巷,保留了200多座的明清古建筑物,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众多的历史名人曾在此居住,更增添了三坊七巷浓厚的文化底蕴。 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 文儒坊在衣锦坊之南,旧名山阴巷、儒林坊,东通安民巷,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坊内曾居住着宋祭酒郑穆、明代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林翰,抗倭名将张经等。福州人所熟悉的清代出任台湾武官的甘国宝旧址,在坊内门牌28号。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象这样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   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坊名光禄,正是清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  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 黄巷西通衣锦坊,因晋代永嘉年间黄姓人家迁居巷内而得名。为纪念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的旧居遗址,清江苏巡抚梁章钜入住巷里后,将其修葺并命名为”小黄楼“。据说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闽到此巷时,“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从黄璞开始,巷内出了不少人物,有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郭柏荫等 安民巷西通文儒坊,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闽时,在此巷出示安民布告而得名。安民巷里还有抗战时期新四军的驻闽办事处,这处老宅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全长330米,是三坊七巷中最南边的一条巷子。二三十年代拆建拓宽后,吉庇巷逐渐发展成为一条街。关于吉庇巷的巷名,有很多的掌故。在宋以前,称“魁铺里”,宋以后,又有“橘皮巷”、“急避巷”等名。最后衍变为“吉庇巷”,亦包含里巷人家平安祈福之心愿吧。 原来的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至南后街与达明路的交接处,古名登俊坊,以其西通杨桥而定名。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扩建后,杨桥巷(现为杨桥东路的东段)目前成为三坊七巷中高楼林立的一条街。在巷口,有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后来林姓大宅卖给长乐人谢銮恩(谢冰心的祖父),这便是冰心老人在《我的故乡》中眷念的老屋。 既叫塔巷自然少不了与塔有关系了。相传闽王王审知时期就曾在巷中建造木塔及塔院,到南宋此木塔尚存,后被毁。清代人们新造小塔,作为纪念,也符合了塔巷的实名。经过塔巷口时,稍抬头便能见到小塌立于坊上,守护巷里居民。在塔巷东头有福州久负盛名的“永和鱼丸店”    《榕城考古略》上说:“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由于刘涛一家几代世袭郎官官职,使得郎官衍成了巷名。而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等著作。他曾居住在郎官巷并在巷里三次迁家。为了纪念巷里的这两位古今人物,在郎官巷的巷口,有一幅楹联,上书:“译者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     * *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