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命题改革与教材知识【荐】.doc
命题改革与教材知识
——以抗战史为例
笔者近日研读《历史教学》2008(6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众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把矛头对准了教材中的知识霸权现象,对教科书上的陈旧观点进行了重新论证。所谓知识霸权,即把知识看作为绝对正确的、不容怀疑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是主体与外界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知识具有绝对的主观性、相对的客观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任何知识都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假如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已经证伪的知识和尚未证伪的知识。在知识的运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实证和逻辑两大原则,这两大原则在历史学科的体现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随着新史料的不断被发掘出来,史实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对史实的看法也随之不断更新,这应该是史学发展的常态。但是,在旧教材里,囿于以前陈旧的知识观,把知识看作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因而知识霸权现象比较严重。随着课改的推进,对知识霸权的批判也不断深入。作为对新课改有着强大反拨作用的高考命题,也自然被赋予了这种新的使命。综观2008年几套高考试卷,这种迹象是很明显的。笔者不揣浅陋,试这一现象作以简单例析,以便抛砖引玉。
一、加快命题改革 消解知识霸权
(一)如何科学地评价蒋介石?
(2008年广东卷10题)“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A)
题干材料与课本惯常的表述迥然而已。重新梳理教材关于蒋介石的相关表述可以发现,教材上的史料把蒋介石打扮成一个十足的阴谋家、残暴的屠杀工农群众的刽子手、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十恶不赦的罪魁。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哪种观点值得采信?如何给蒋介石这一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一个正确的定性?笔者无意纠缠于这个学术难题,但是追问历史的真相历来都是历史学追求的重要目标。无论如何,随着新史料的挖掘,一些课本上表述需要重新审视。因为以政治成见来剪裁史实,还是遵循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事件是治史是否科学的真正分野。
(二)废除治外法权价值究竟有多大?
(2008年全国一卷17题)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抗日战争时期英美在华治外法权被废除一事,人教旧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40页的表述为:1943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题干材料和课本表述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明显不同。课本表述侧重于事件本身的介绍,虽有肯定性的评价,但是似乎有轻描淡写之嫌。美国的《时代》周刊是美国政府的喉舌,这么高的评价似乎有力挺国民政府之嫌。这种强烈的反差不禁令人生疑:废除治外法权究竟价值有多大?
(三)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究竟发挥什么作用?
(2008全国二卷39题)(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
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
(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
翻检旧教材,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国民政府态度消极、表现被动,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巨大压力下和中共的努力下最终走上了抗战道路。战略防御阶段,由于固守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集团利益,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