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工程第十章 发酵过程的中制-3.ppt

微生物工程第十章 发酵过程的中制-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工程第十章 发酵过程的中制-3.ppt

第四节 补料的控制 1、补料的概念:在发酵过程中补充某些养料以维持菌的生理代谢活动和合成的需要。 2、补料的目的 解除基质过浓的抑制; 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 避免分批发酵中一次投料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耗氧过多而导致供氧不足; 3、补料方式 定时流加:早期方法;效果不大; 连续流加 变速流加 4、补加成分和时机 (1)补糖:过早加糖,有可能刺激菌丝的生长,过迟则起不到应有效果; ①以还原糖作为控制指标: 先多后少; ②以总糖作为指标: 前期:少量多次,控制总量5%~6%; 中期:保持半饥饿状态,残糖控制在4%~5%; 后期:残糖在3%~4%;放罐在2%左右。 (2)补氮:主要起着补充菌体的无机氮源和调节pH值的作用。 (3)如遇生长迟慢、耗糖低,补具有调节生长代谢作用的物料 5、补料尺度:中间补料的数量为基础料的1-3倍 6、补料效果 自溶期推迟,生物合成期延长; 控制生长速率,有利于提高细胞密度和发酵产率; 7、在补料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料液配比要适合,过浓会影响到消毒及料液的输送,过稀则其料液体积增大; 应注意加强无菌控制,对设备和操作都必须从严掌; 应考虑经济核算,节约粮食,注意培养基的碳氮平衡等。 本章作业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积累分别有哪些影响?怎样选择最适温度? 请简要说明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的原因以及pH值变化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以补糖为例说明补料控制的意义、原理和方法。 (1)罗氏假说 1941年哈金斯(Harkinss W.D)曾提出铺展系数S的概念, 即:S=σF-σFA-σA σF——起泡介质的表面张力 σFA——消泡剂与起泡介质的界面张力 σA——消泡剂的表面张力 以铺展系数S值的正负判断消泡剂是否能够在泡沫上扩展。 σA σFA σF 1948年鲁宾逊(Robinson,J.V)和伍兹(Words,W.W)提出了浸入系数E的概念,即 E= 以浸入系数E值的正负判断消泡剂能否进入泡沫表面。 σA σFA σF 美国胶体化学家罗斯(Ross,S.),四十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泡沫问题,对添加了各种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体系,进行试验和观察,寻找消泡剂在起泡液中溶解性与消泡效力的对应关系。罗斯提出一种假说:在溶液中,溶解状态的溶质是稳泡剂;不溶状态的溶质,当浸入系数与铺展系数均为正值时即是消泡剂。 罗斯认为,消泡剂的分子团,即一小滴,一接触泡沫,首先便是浸入,之后在泡沫上扩展,局部变薄而破裂。当浸入系数和铺展系数均为负值时,小滴既不浸入也不扩展;当浸入系数大于零,铺展系数为负数时小滴成棱镜状,不铺展;只有二者均为正值时才可能是消泡剂,这种假说为消泡剂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2)与稳泡因素有关的几种消泡机理 a、消泡剂可使泡沫液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因而导致泡沫破灭 希勒(Shearer,L.T)和艾克斯(Akers,W.W.)在油体系中研究聚硅氧烷油的消泡过程。他们对泡沫体系以1/1000秒的速度连续拍照,照片放大100倍 由图可以看出,硅油微粒到达泡沫表面使泡沫破灭,气泡合并,气液迅速分离。研究发现:低浓度的,表面张力比起泡液低的物质,如果与起泡液成为均相,则促进起泡;如果呈饱和状态,而且被均匀分散在起泡液中,就可能有消泡作用。附着了消泡剂小滴的泡沫能够迅速破灭,与局部降低表面张力有关。 日本高野信之提出类似的观点:在起泡液中分散的消泡剂颗粒,随着泡沫液变薄,露到表面,因消泡剂表面张力比泡沫液低,该处受到周围的拉伸、牵引。不断变薄,最后破灭。 把高级醇或植物油洒在泡沫上,当其附着到泡沫上,即溶入泡沫液,会显著降低该处的表面张力。因为这些物质一般对水的溶解度较小,表面张力降低只限于局部,而泡沫周围的表面张力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表面张力降低的部分,被强烈地向四周牵引、延展,最后破裂。 b、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 稳泡因素中谈到,因泡膜表面吸附表面活性剂,具有“吉布斯弹性”,当受到外部压力时有自愈作用。 消泡剂能破坏泡膜的这种弹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产生的泡沫,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定向排列形成双电层,借助排斥作用阻碍泡沫合并而使泡沫稳定。这种性质的泡沫,只需向体系中加入一种离子电荷相反的表面活性剂,甚至本身也是助泡剂,就可降低泡沫稳定性。这是因为两种表面活性剂彼此干扰,妨碍在气液界面上定向排列,破坏了膜弹性,因而产生消泡作用。 C、消泡剂能促使液膜排液,因而导致气泡破灭 泡沫液厚泡沫弹性好,自愈效应强;泡膜排液速率反映泡沫的稳定性。起泡体系的粘度越高,排液速度越低,如蛋白质溶液,肽链之间能够形成氢键;有些表面活性剂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能减少泡沫中的排液,起到稳泡作用。 加入不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取代产生氢键的表面活性剂,就可以使排液加快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