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贯山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调查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至自贡至泸州高速公路A5合同段 龙贯山隧道工程地质调绘说明 1.概况 1.1工程概况 成都至自贡至泸州高速公路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2008年3月)中成都引入线成都至赤水公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路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起于成都市东南接建成的绕城高速公路,经仁寿、连界、威远、自贡东(大山铺)、瓦市、富顺东、童寺、石洞至分水岭接成渝环线渝宜高速公路,路线长约263.89公里。 本项目勘察设计A5合同段,起点位于本隧道进口,接第A4合同段终点,终点位于江阳区分水岭北碾子山,接泸(州)赤(水)公路,并与合(江)纳(溪)高速公路交叉。路线长度约48.9km。 本项目技术标准为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为24.5m,桥涵与路基同宽,隧道建筑限界(宽×高10.25×5.0米),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为1/300,其它桥涵及路基为1/1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JTGB01-2003)的规定与要求执行。 龙贯山隧道为本合同段主要控制性工程,为一分离式越岭隧道,初步设计初拟两个隧址方案K线与E2线,隧道布设情况见表1。 表1 龙关山隧道布置表 隧道方案 起讫桩号 隧道长度(m) 最大埋深(m) K线 左线 ZK213+653.59~K216+360 2706.22 188.4 右线 K213+659~K+350 2691 185.3 E2线 左线 E2ZK213+840~E25+675 1835 175.7 右线 E2K213+850~E25+695 1845 168.3 1.2工作目的与任务 在工程可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隧道区进行了1:1万、1:2000工程地质调查测绘, 初步查明隧道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隧址方案的选择及勘探点、线布置提供了初步依据。其主要任务为: (1)收集、分析、研究已有地质资料,通过工程调绘初步掌握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隧道围岩级别。综合分析隧道围岩和洞口边坡稳定性。 (2)初步查明隧道处的区域地质构造、查明断层的产状、性质、类型及断层破碎带的宽度和影响范围。对隧道穿越可能性作出评价。 (3)对隧道穿越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初步查明隧道通过地带的自然地理概况、地形、地貌与构造、岩性等工程地质条件。 2.自然地理 2.1气象、水文 隧道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518.0℃,最冷月(一月) 年平均气温7℃左右,最热月(七月) 平均温度27.5℃,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约为20.5℃,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左右。暴雨发生频率在56%以上。瞬间风速≥17米/秒,1、1012月出现大风的概率小,春秋季多为寒潮大风,风向偏北,风力大,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夏季多为雷雨大风,这种雷雨引起的局部大风,常伴有冰雹,一般出现在下午和晚上,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30~45°左右。冲沟发育,沟谷多为“V”形,隧道区主要沟谷基本呈北西~南东向,次级沟谷及两侧基本向南北方向延伸,组成众多的羽状沟谷水系。山体起伏较大,沟谷宽度不等,一般沟谷下游可达50-100米,上游较为窄小,山体基岩出露,山坡植被发育。 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层 隧道范围内涉及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下统珍珠冲组与三叠系须家河组。 3.1.1第四系(Q) 隧道区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层,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为棕黄、棕红色的含砾粉质黏土,顶部富含植物根茎,缓坡上含粉砂质泥岩碎石,厚度0~4m。 3.1.2侏罗系(J) (1)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 分布于梯子崖背斜西翼天洋坪断层上盘,岩性为紫红色质纯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质纯、致密坚硬石英细砂岩及泥灰岩或介壳灰岩。中上部灰岩(大安寨灰岩)夹层较多,岩相、厚度不稳定且多含泥质。下部灰岩(东岳庙灰岩)质纯厚5~20m,总厚402米。 (2)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 分布于梯子崖背斜西翼天洋坪断层上盘,岩性为紫红、黄绿色泥岩夹1~4层灰白色粉至细粒石英砂岩。厚度71.6~135m。 3.1.3三叠系(T) 隧道区出露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为梯子崖背斜核部及隧道洞身主要地层,分布于隧道洞身及进出口段,为一套沼泽相含煤砂页岩沉积岩,岩性为灰黄、灰白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灰、灰黑色页岩夹煤层。总厚514~617m。 3.2地质构造 3.2.1区域地质构造 隧道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川东褶带,主要由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及走向逆断层等压性、压扭性结构面组成。另有由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节理或断层等组成的张性、扭性、扭压性配套成分。 3.2.2隧道区主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