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与泻黄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胃散与泻黄散.doc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编 号:013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现代应用: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痤疮等属胃火血热,循经上攻着。 方 义: 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不仅清胃火、解热毒,而且升阳散火,寓“火郁发之”之意。 方 歌: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泄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趣记:生母当皇帝 用药禁忌 1.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之功更有力,为口腔科选用的处方。 2.若属风火等牙痛,宜加防风、薄荷以疏风.风寒牙痛忌用。 2临床应用编辑 1.牙周炎:应用本方:黄连10g,丹皮20g,生地20g,当归20g,升麻15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服。每6剂为1疗效,连服2个疗程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所治牙周炎49例中,男10例,女39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一般发病年龄为25-3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一般6个月至3年。实验室检查:牙龈沟分泌物细菌培养,24小时有45例卡他性球菌生长及甲型链球菌生长。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溢脓出血消失,全身症状消失为痊愈,共19例,占38.77%;牙龄红肿消失,口臭溢脓出血消失,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显效,共22例,占44.9%;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出血减轻,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好转,共5例,占1.2%;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3例,占6.14%。总有效率93.86%。 2.痤疮:应用本方加味:当归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黄连5g,黄芩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配合外用药(大黄25g,明矾20g,杏仁15g,甘草10g,连翘20g)水煎液外敷,1日3次,每次30分钟,均每两周为1疗程。治疗寻常痤疮50例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4-30岁,20-25岁发病率占70%;病程1-12个月15例,1-5年30例,5年以上者5例。皮损大多分布在前额、两颊及长胡须处,其它部位如前胸后背、臀部少见。 结果:一般用药3-9日开始有效,大部分病例在用药1个疗程后显效或痊愈。50例中痊愈39例(3周内皮损全部消退,部分皮损留有色素沉着斑,停药1个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78%;显效8例(3周内皮疹消退80%以上,停药1个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16%;有效2例(3周内皮损消退50%左右,停药2周又有新的皮损出现),占40%;无效1例(3周内皮损消退不到40%,并有新的皮损出现),占20%;总有效率为98%。 3药理作用编辑 1.抑菌 清胃散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脏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明显。 2.免疫 清胃散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5%清胃散药液给小鼠灌胃0.5ml/只,每日1次,连续3日,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地提高,提示清胃散的治疗作用,可能不是直接对细菌的抑制,而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抗炎 (1)抑制组织炎症及肉芽肿形成;大鼠腹腔注射5%清胃散药液10ml/kg,每日2次,连续3日,对蛋清致炎的大鼠足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形成大鼠肉芽肿,每日1次给大鼠腹腔注射5%清胃散药液10ml/kg,连续7日,对肉芽肿抑制作用显著。 4.急性毒性试验 取体重18-20g小鼠10只,灌服100%清胃散煎剂0.4ml/只,观察3日未发现死亡,约为人的每公斤体重用药量的150倍以上。 4类似方剂编辑 方剂一 清胃散1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组成】生地.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石膏(煅) 【用法】用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泻火。 【主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 方剂二 处方: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 功能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摘录:《脾胃论》卷下 方剂三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黄1.5克 麝香0.3克 【用法】共为

文档评论(0)

shengy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