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籍整理研究舆中园古典文献孕科建毅园隙翠衍研封舍揄文集
古籍整理、研究方法的历代变迁与“东方本位
学术方法体系的探讨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郑杰文
一、孔子整理和研究古籍的态度及方法
二、汉代至清代古籍整理和研究方法的递变
三、西学东建与近现代古籍整理研究方法的变迁
四、“东方本位”学术研究方法体系的重构
一、孔子整理和研究古籍的态度及方法
《尚书·多士》载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些“典”“册”应指简牍文献;与之
并行者还有商周甲骨文(小屯殷墟甲骨文、陕西周原甲骨文)和金文等。这些载体不同的文字典
籍在保存、流传中都应有整理,不过今已难详其整理过程和整理方法了。
春秋时期,随着“文化下移”世风渐盛,文化典籍流传也渐广。孔子选取数种传世古籍用来
教生授徒,并称其为“六经”①。孔予将此“六经”用作教材前,是应有一番整理和研究的。那
么,孔子是如何整理这些典籍的呢?
《论语·述而》载孔子自言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而好古”,信奉、喜好古人古事,
这是孔子对待古籍以及古籍所承载的古人古事的态度;“述而不作”,是由此态度引发出的整理、
传递古籍的方法,即仅传述典籍本身的既有内容而不另为改作。孔子这种对待古籍的态度和整理
古籍的方法,可以从典籍记载中得到证明。
孔子得以学术立身——招生授徒而扬名鲁邹乃至中原,是由其熟悉周礼开始的。《左传-昭
公七年》载:“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
召其大夫日:‘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日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
臧孙纥有言日:“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
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孟僖子卒
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其前孟僖子“病不能相礼”(是年孔子仅17岁)而从“苟
能礼者”学礼仪时,未提孔子;而其临终时则嘱托二子“师事仲尼~而学礼”(是年孔子34岁),
见此时的孔子已成为熟悉周礼而扬名鲁邹的学者了。在孔子教学生学礼的过程中,古礼渐著于竹
帛以便传授,《礼记·杂记下》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
书。”而《论语》记孔子及其弟子言礼达74次,《礼记》载“予日”104条、“孔子日”77条、“仲
①‘庄子·天运》即载孔子言“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礼记·经解》中亦有
。六经”名目.
IO
古籍整理研究舆中固古典文献翠科建毅固隙孕衍研封含谕文集
尼日”5条,计186条之多,却不仅仅是关乎“丧礼”的,后世之《仪礼》《礼记》的“始祖本”
的整理编纂,当与孔门有重要关系。
孔子在讲授乃至(自己或与学生)整理这些“礼籍”的时候,应是本着“信而好古”的态度,
遵循着“述而不作”的方法的,这从他对于“三年之丧”的坚持中可以得到证明。《论语·阳货》
载宰予因“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而提议改三年丧期为一年;孔子
听后大为光火而斥其“不仁也”。孔子坚持不“改作”的原因是“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表现着的是对历史文化的坚持,表现出的是他的“信古”态度和“述而不作”的方法。
孔子的“信古”态度和对“述而不作”方法的坚持,还表现在他早期的引《诗》和解《诗》
中。左传》载孔子引《诗》6处计7首,均与《左》、《国》所载春秋人以《诗》为史实或格言
的引《诗》方法无大差异。如《宣公九年》载孔子引《大雅·板》诗句评泄冶谏陈灵公,《昭公
五年》载孔子引《大雅·抑》诗句赞昭子“不赏私劳”,《昭公七年》载孔子引《小雅·南山有台》
诗句赞孟僖子“能补过”堪为榜样,《昭公十三年》载孔子引《小雅·鹿鸣》诗句赞子产,皆以
所引《诗》句作为评说人物的依据,呈现出对春秋人“以《诗》为史”《诗》学观的继承;更可
说明为题的是,《昭公二十年》载孔子评子产宽猛相济以治民时引《大雅·民劳》、《商颂·长发》
诗句时,均未像后世解此二诗那样作“怨刺”之解,《昭公二十八年》载孔子赞魏献子时引《大
雅·文王》诗句做“忠也”评说是,恪守的也都是对春秋人“以《诗》为史”《诗》学观的继承。
这些引《诗》解《诗》的观念和方法,与《论语·八佾》所载孔子以《周颂·雍》“相维辟公,
天子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