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解读史书不载的古曾国之谜图.docVIP

精品推荐-解读史书不载的古曾国之谜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推荐-解读史书不载的古曾国之谜图.doc

解读史书不载的古曾国之谜 图 随州曾国大墓 “亚”字形古墓 曾国,是夏产帝少康给最小儿子曲烈封的诸侯国,商,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姒姓诸侯国。在传世的文献虽不见以曾为名的,但见以缯和鄫为名的诸侯国;两个都是在商朝就有青铜器的姒姓诸侯国。商代山东出土多件曾姬壶曾侯鼎。曾国湖北省随州一带,西与姜姓申国为邻,西周末年,追随申国、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后被越国所灭。鄫国在今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为姒姓诸侯国,后为莒国所灭。考古发掘研究,曾国势力范围从随州到枣阳的“随枣走廊”,可谓周王朝控制南方的军事要冲之地。曾国的势力范围曾在这一带,只是不同时期的重心有所转移,春秋早期应在枣阳,后来转移至随州。《左传桓公六年》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也就是说,汉水东边诸侯国中,随国最大。随着考古界对‘曾国即随国’认识的统一,这可视作对曾国最新考古成果的印证。春秋时期中原有三个曾国,一在河南东部的睢县,一在山东苍山县东北,皆姒姓国。另一姬姓曾国,西周初年封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方城县一带。该曾国西周末年,西与姜姓申国为邻,国势强大。《国语郑语》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国与姜戎有姻亲联盟关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国联合西戎灭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发现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国墓葬。可能是方城县曾国南迁的遗存。曾人的一支还迁到了湖北的随枣走廓。最迟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国灭亡。何浩先生推测此曾国亡于楚文王三年至十一年间。上世纪70年代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已墓发现后,引起众人的关注,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等,至今争议尤存。方城姬姓之曾的一支南迁随枣,归顺楚国后,又延续至战国的可能性较大。关于随州的曾国,历史上似乎没有文字记载,大概是宋代以后,在出土文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曾国,特别是70年代中期曾侯乙墓的发现,曾国才成为历史研究的课题。因此,很多论述都是推断的。这极可能是文化的原因,别人没有记载,也可能是曾国太小,不值得记载,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个曾国遭受过灭顶之灾,没有后人,也可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故。因此,今天的曾姓一直有源自山东之说,大概与2510年前出生的儒家名人之一曾参曾子的影响有关,至少这一曾姓流传到今天。使曾姓人口在今天全国排名大概在32位,所以,历史上一直有天下一曾之说曾国不见于传世文献,但缯国与鄫国则在《春秋》等文献中多次出现。但自宋朝以来,屡有曾国地下遗存出世。由最新的随州叶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发现,西周早期的曾国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国被周的消灭,曾国迅速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东第一大国。综合历次考古发现来看,商代有山东鄫国,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战国时期的有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还有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曾国,可以认定的确有一个曾国一脉相承。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只有鄫国(缯国)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州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在考古发掘的卜辞和青铜铭文之上,屡屡可见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而近代战国曾侯乙墓的发现引起考古众多争议,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汉东曾国与中原曾国的关系等,被称为曾国之谜,至今争议犹存。李学勤、石泉等主张随国和曾国乃是一国二名。杨宽、钱林书则认为曾国与随国同时并存。不过,随着2014年10月对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编钟180字铭文的解读,可以明确曾、随是同一个国家,破解了困扰史学界36年的曾随之谜。曾侯编钟2013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上面有180多个铭文,记载了战国时期吴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国的历史。这段历史在《左传》中有详细记载,不同的是《左传》中保护楚昭王的国家是随,曾侯编钟用的是曾,这就证实了,曾随确实是一个国家。根据青铜器铭文,曾国是周朝早期大臣南宫适的封地。在历史书籍中一般称随国,青铜器铭文中是曾国。不过,2012年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中发掘了一件带随字的青铜器,也说明随是古代就有的说法。从中可以推测,曾是封候的名称,随是地名。曾国的故城遗址在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曾名称起源的历史较为久远。关于曾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掇续》六二的左比曾的铭文,另有安州六器中一 的铭文载:王令中先省南国,串(贯)行, 在 (曾)。曾都区域内,夏商封建厉国,西周时期有厉、随、唐三国,均建都于此。春秋桓公6年(公元前706年)所载汉东之国随为大,说明曾(随)国成为统汉东诸国抗楚之盟主。后楚于公元前569年灭厉(赖),公元前505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并厉、唐入随,以随建县,秦汉因之。晋太康9年(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