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榄镇2014年读书节共享悦读amp;middot;成就梦想.doc
小榄镇2014年读书节 共享悦读·成就梦想
“小榄故事”现场漫画创作比赛
为,培养和激发青少的创作热情与理想,具备一定艺术功底、创意独特、思维新颖的青少年参赛者自由选择自己漫画最佳表现力的方法黑白彩色,要求内容健康,美观、大赛统一提供用纸,自备用纸无效,27cm×39cm)。
6、具自备不得携带预制图案摹印)
本次比赛最终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
“小榄故事”现场漫画创作比赛报名表
(个人报名)
组别(在“□”处打“√”):
中学组 □小学高年级组 □小学低年级组
姓名 学校 班别 联系电话
“小榄故事”现场漫画创作比赛报名表
(集体报名)
带队老师: 联系电话: 序号 姓名 学校 班别 组别 此表格可自行添加单元格
附:
小榄本土故事
(一)“菊城”故事(故事源自互联网)
小榄盛产菊花,小榄人种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菊城。说起小榄人偏爱菊花,这里有一段动人的因由。相传南宋咸淳八年(1272)九月,有一名姓苏的妃子为了追求婚姻幸福,冒死逃出皇宫南下到广东南雄珠玑巷,藏匿民间。宋度宗派出官军四处追查苏妃下落。一路上,官军为邀功请赏滥杀无辜。当时珠玑巷居住着大批因中原战乱而南逃的士族商旅,他们惊闻官方凶残,又纷纷举家南下避祸,一部分人砍竹结筏,沿北江漂流到珠江,他们顺水漂呀、流呀,到了小榄。那时正是秋高气爽,菊花盛开,遍野一片金黄。当时,人们被这秀美迷人的景象吸引住了,见没有发现追兵,于是便在小榄定居下来。此后,菊花也与小榄人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把野菊移进了庭院、园圃中加以栽培。由于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和精心栽培改良,菊花新种不断涌现,形态、色彩越来越吸引人。
传说很久以前小榄有个年轻花农杜丽春,他爱花成痴,靠着双亲留下来的一块山地和优秀的栽花技艺种花为生,花园里一年四季花开从不间断。后来,天上的荼薇仙子听说了他的故事,便好奇下凡来到杜家的花园,刚好就看到杜丽春专心料理花树的情景,油然产生了敬慕之情。
荼薇仙子私自下凡的事情被天庭知道了,荼薇仙子被赶出天宫,贬落地下,于是,荼薇仙子来到杜丽春的花园,化作了一株荼薇花。那天,杜丽春正精心料理着花,突然闻到异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便在花丛中细细找寻,终于发现了这么一朵高雅独香的荼薇花。从此,在杜丽春的精心呵护下,荼薇花长得神奇的旺盛,让杜丽春欢喜不尽。直到有一天,台风来临,杜丽春为了护花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终于昏倒,这时候,荼薇仙子转化成人从花中走出救下了他。两人从此共同打理花园内的植物,感情也越来越好,并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结成了恩爱的夫妻。他们所种的花越来越多,特别是荼薇花满园皆是,十分烂漫。荼薇仙子还教会了杜丽春将荼薇花酿酒,制花肉、花饼等,日子过得挺美满。他们还常常接济穷苦百姓,广传技艺,使穷苦百姓也学会了用荼薇花酿酒,制花饼等,所以当地的穷苦百姓没有一个不赞扬他们夫妻俩。
(三)并列第一(故事源自《榄溪杂谈》)
小榄龙艇由来已久,竞技水平闻名市内外,其中以上世纪的永宁基咀(或称榄镇妙灵宫)、西区古庙、东区慈天最为出名。
1953年,顺德大良公路通车典礼上举办了五人飞艇大赛,奖品丰厚,高手云集。当时,有参赛队伍忌惮我镇“妙灵宫”,便故意在赛前设下圈套,在我镇基咀队伍就餐处,派人散播开赛时间推迟的消息。当时,基咀人员被其蒙蔽,便延迟了出发时间。当赶到赛场起点时,已经开始比赛,艇去人空。比赛主会工作人员说:“你等迟到了,给你机会,若有本事就去”。
当时有许多从小榄前往观赛的民众,看见首轮艇中最后仍不见夺冠希望的基咀,个个叹息,以为是弃权了。后来发现,在基咀艇上,各位船员发大力勇追,更有绰号叫“公眼”的船员,呐喊助威,掌舵者“骚九”立身发力。经几番奋力后,基咀成功进入名次,隔岸观赛的小榄人更是群情轰动,大叫道:入围啦!甚至有人直冲河边助威,竟将临时一水棚食店踩塌,秩序大乱。最后,经过一场激战,小榄基咀获得了并列第一称号。
(四)水色复游
小榄水上飘色,始于明末清初。是一项带祭祀色彩的民俗活动。明代小榄,乡民依海生存,信奉水神北帝,每每北帝出游时,乡人便以人物为造型、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把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戏曲的人物游行,兼以八音锣鼓,随从神驾。到了清代,水上飘色活动已非常盛行,
当时的飘色船由于飘色较高,无法通过一般桥洞,而榄乡大涌上的桥梁基本都是木板桥,飘色队伍经过时将木板抽起便可让船过去。于是沿榄乡大涌环镇一周游飘色形成了惯例,榄乡大涌也渐被百姓称为水色匝。水色匝游飘色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1949年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没有举行过水色巡游,水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