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确保递进.doc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确保递进
柳城县东泉镇永安小学 何君花
当前,新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能力。由于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还可以推广到两个数的差跟一个数相乘等。因此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鉴于此,一些教师,特别在数学信息相对落后,学生素质相对弱的农村小学,多存在教师扶着学生走的现象,他们生怕学生过不了这个“坎”,而影响后面的教学。一味的“帮”、“扶”,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扼制了学生发展,作为数学教师,营造探究环境,促使学生递进应是迫在眉睫的。本节课,我让学生按异质组合作交流,质疑问难,共同探讨,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生动活泼、探究气氛浓厚的教学秩序。让A层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B、C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并会运用乘法分配律。
以下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情景的描述:
……
投影:(6+4)×5 6×5+4×5
(8+12)×4 8×4+12×4
8× (7+3) 8×7+8×3
师:上面三组题中,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结果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两个算式?
生(A层):上面算式都相等,用等号连接。
师:全部算式都相等吗?
生(A层):应该这样说,每一组两个算式都相等。(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今天小龙同学真棒!表达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再学生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你们猜猜会是怎样的运算定律呢?
生1(B层):肯定跟上面的算式有关。
生2(B层):跟上面算式的特点有关。
生(C层):老师,我们在上面每组算式中用了这个运算定律,对吗?
……
师:这仅是一种猜想,敢于猜想很好,若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更好了。
[评析:以上片断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期待,激发探究欲望和进行验证的动机,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投影: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木块?
师:请各个小组的同学帮摆一摆,算一看,看有几种算法?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生(C层):我这样算:(5+3)×4=8×4=32(个)
师:括号里的数表示什么?乘以4又是什么意思?
生(C层):我先算一行有8个,再求4行总共有多少个?
生(B层):我的方法是5×4+3×4=20+12=32(个)
师:(鼓励地)你又怎么想呢?
生(B层):我先求白木块有多少个?再求红木块有多少个?最后求总个数。
生1(A层):我还有方法:5+5+5+5++3+3+3+3
生2(A层):我也有不同方法:5+3+5+3+5+3+5+3
生3(C层):我觉得这两个同学的想法与前面同学的两种想法是一致的,但前面的算式较简单。
(同学们都表示同意)
[评析: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探究验证的合作机会,直接提出“有几种算法”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思考,发现新的知识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观察、实验、探究、讨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中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并努力给别人以帮助,培养了整体互补的意识。]
师:这道题算法不同,结果相同,可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从上面的算式,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同学们边观察,边比较,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生(B层):我发现5加3的和再乘4和5乘4加上3乘4,最后结果相同。
生(C层):5与3的和同4相乘,等于5和3分别与4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师:这就是这些算式中陷含的规律吗?会不会是偶然现象?再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
出示:(18+7) ×6○18×6+7×6
20×(15+9)○20×15+20×9
(教师参与1—2个组的讨论,正确引导,寻找相同点)
生1(C层):我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加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
生2(B层):我发现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也等于这两个加数都去乘一个数,把两个积相加。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无论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还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都可以用“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句话来表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
[评析:通过对算式的观察,猜想、检验、结论,使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品质。]
师:你们真不简单,通过互相合作发现了乘法分配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怎么理解这句话,好吗?
生1:我这样理解“两个数的和”……
生2:我这样理解“一个数”……
生3:我这样理解“分别”……
师:从以上例子看,“分别”就是说4既要与5相乘,也要与3相乘,就是“分配律”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