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质与最终理论.doc
感 質 與 最 終 理 論
Qualia and the Final Theory
摘要
化約論者相信所有事物將能夠用最基本的事物、原理原則來解釋﹐這也就是主張存在有一個最終理論等待我們去尋找。然而﹐由於兩面論者如丘瑪斯主張感質無法完全化約於物理現象﹐他們認為這種最基本的原理原則並不只是一個而是最後必須存在有心靈感質與物理物質同時並列的最終理論。但本文要論證﹐如果我們承認感質的存在﹐也接受心靈的不可化約性﹐那麼﹐在一個適當對存在一詞的界定下﹐最終理論將不存在。
Abstract
Reductionists believe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use the fundamental entities or principles to explain everything; they claim that there is a final theory waiting for our revealing. However, since holding that the mental (qualia) is irreducible to the physical, dual aspect theorists like David Chalmers propose that a final theory will have both components: physical laws for physical phenomena and psychological laws for mental phenomena. In this paper, I will argue that if we admit the existence of qualia and accept the irreducibility of the mind, then under a proper definition of ontology, a final theory does not possibly exist.
前言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在1992年所出版的「最終理論的夢想」(Dreams of A Final Theory)一書中提到﹐最終理論將是以最基本的原理解釋其他原理的理論﹐而且具備有無限的有效性、充分的完整性與一致性(Weinberg 1992)。這樣的夢想隱藏著一個基本預設﹐就是認為世界上的存在事物都可由某些原理所把握﹐而這些原理又可以被統合到一個更基礎的原理﹐而這最基礎的原理就是可以把握萬事萬物變化的最終理論。這樣的預設用一個哲學術語來說就叫做「化約論」(reductionism)。
二十世紀末﹐當許多科學家還存著這種化約論的美夢的同時﹐哲學界正興起一場討伐化約論的戰爭﹐感質(qualia)的問題引發了心靈的不可化約性問題﹐主張心靈感質的概念無法被物理概念所化約﹐而化約論在無法否認心靈存在的情況下陷入了困境。那麼﹐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感質?
感質就是我們在主觀上用以區別各種不同感覺的那個東西,有時也稱為心靈現象(mental phenomenon)或現象性質(phenomenal properties),有時也叫做意識狀態(conscious states)等。舉例來說,當我們感覺痛時,有一種主觀感覺讓我們知道我們正在痛,這種痛的感覺就是痛的感質。不同的主觀感覺有著不同的感質﹐當我們發現某個東西是紅色的時候,有一種主觀感覺讓我們知道我們正在經歷紅色的感官知覺,這些東西都叫做感質,感質讓我們能夠區別痛和紅色以及其他感覺的不同。事實上,感質這個詞也不盡然只能用在感官知覺上,甚至各種不同情緒與心情也可以使用。例如,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有不同的主觀感受,我們也可以稱這種主觀感受為不同的感質,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就採用這種用法,並且他認為﹕所有的意識思維(conscious thought)都有相對應的感質,甚至當我們有意識的思考2+2=4時,都有相對的感質存在 (Searle 2000)。本文對感質一詞的用法將採用Searle的這個比較廣泛的使用。那麼﹐為什麼最主觀的東西–感質﹐–最終理論﹐? 在進入這個敏感話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最終理論。
最終理論有時也可稱為完全科學,這是一個可以用來解釋所有自然界存在事物及其原理原則的一個理論,或至少是一個能把所有可能解釋的存在事物都一網打盡的理論。這樣的理論當然是人類知識追求的最高目標,一旦這樣的理論被發展出來,我們就能掌握宇宙中一切事物及其變動方式。這也可以說是科學發展的終點。
在科學發展史上,有時會有人預言某種型態的最終理論在不久的未來即將實現,但是,科學進步的結果卻經常是讓人們發現其到達最終理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