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及其评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热点及其评论.doc

教育热点及其评论 一、时下,素质教育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话题不是从正面而是从反面展开的,从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推进素质教育适逢其时。从重视人到重视教育,到揭示教育问题,到强化教育改革的作用意义,这是决策者的明智之举。 但社会人士对教育的分析,有时是头痛看头脚痛看脚,还免不了心急乱开药。如“减负”问题,中小学评职称要不要论文的问题,乖孩子与好孩子问题等,本质上根本不是社会性议题。一般非专业人士虽然对教育很关心,但他们只能谈论教育问题在社会化方面的某些细节,对海面下的冰山,大多数是看不清的。但这种声音非常强大,有时,教育界人士不得不被这些舆论牵着鼻子走。一方面,来自教育界人士的声音太弱了;另一方面,从科学层次上来分析和考虑教育问题的人不多。不把教育问题的本源和特质弄清楚,不强化教育问题的专业性,“诊病”的大夫再多,开出的方子再多,对解决教育问题都无济于事。分析教育问题,需要真正的教育眼光。 教育问题不是大众菜谱 教育外部对教育的批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教育大家谈,一谈就出火气,就会出现万炮齐轰教育的局面,不是书包太重了,就是作业太多了;不是教师太凶了,就是考题太死了,似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记者更是不留情面,他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又极容易捕捉到教育方面的信息:哪位教师打学生了、什么学校乱收费、什么教师课余在补课赚钱,哪些信息、材料能给教育难堪就整理哪些,牵着教育的牛鼻子团团转,看你的丑恶往哪里藏!这样一来,整个教育局面就被动了。教育问题,毕竟主要靠教育内部自主解决,现在自己发现不了,由别人来指点,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教育成了一支专门堵漏洞的队伍,并是叫外行人指挥的一支队伍! 问题的实质既在于外部的人多管闲事,而在内部的人也缺乏明智,缺乏检讨,没有自我批判精神。虽然教育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教育是一个行业,不是行家却经常大家谈,加上媒体渲染,似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如果教育内部互相谈,或请外部素质较高的人士专门谈,情形就不一样了。多年来,教育界对自己的岗位工作,效果如何,社会评价怎么样,却很少去主动设疑、探问,很少去深刻反思。如果教育内部还不及时营造一种积极的比、学、赶、帮、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气氛,如果教师群体还不能充分感悟危机感和新时代的责任感,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放任教育批评的权利在社会自流,新世纪教育的大发展谈何容易? 自卑者的教育文化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感慨地说:“我来内地不到一年,不管是听个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听人说‘我很自卑’,‘我很自卑’。虽然我在香港、在美国也会碰到自卑的人,但感觉上没有这么多。我不明白,真的有那么多人自卑吗?为什么个个都要自卑呢?” 诚然,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不相信自己也不爱自己,怎么能坦然自如地面对他人?怎么能感受到生活的愉快和充实?怎么能勇敢地面对挑战和机遇?怎么能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潜能?而且,自卑的人往往对人际关系格外敏感,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不被伤害便处处设防,结果徒然耗费了许多宝贵的生命能量,不仅自己活得很累,也常让别人不愉快。 我们的教育,似乎特别善于制造自卑者。好多教师都认为,孩子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孩子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当学生好不容易制造出一个被表扬的机会,眼瞪瞪期望得到老师的嘉许时,有时得到的不是漠视,就是否定。 正是学习、考试、班级活动中太多的批评、指责、否定,教师将学生的尊严、自信和自我形象一点点地击碎了。这种挑毛病的教育和管理,制造了成批成批自卑的学生。这种制造自卑者的心理定势和评价惯性,消极面可能波及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 自信,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自信,是需要精心“培植”的。老师、家长的鼓励、表扬、肯定,正是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的最佳养分。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只需要放弃“挑毛病”的模式,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学生。特别是各方面暂时表现较差的学生,要用心去一点一滴地寻找和放大他们闪光的地方。 吹泡泡的教育研究 有人用“三从”、“四得”、“一没有”来归纳某些人教学研究工作的状况。“三从”是搞教育研究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问题到问题、从专家到专家”;“四得”是搞教学研究的人“工作得到了肯定,成果得到了奖励,职称得到了晋升,职务得到了提拔”;“一没有”是那么多研究成果“一点实际作用也没有”。 中学教学研究本来是一项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实际工作,离开了实际的对象,没有可靠的现场,没有调查的背景,没有具体的实用、应用价值,论文写得再好,奖励级别再高,于教育实际是毫无作用、毫无意义的。有些所谓的研究,益处一点没有。有些研究作风务虚不务实,专拣时新的题目做,人云亦云,空喊时髦口号;有些所谓的“研究”,数字是拼凑的,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