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相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灵的相遇.ppt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 鲁迅生平与思想 谁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作家?首届上海市中学生现 代文阅读大赛组委会日前在本市20所中学千余名中 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鲁迅的得票率 占了9%,遥遥领先于其他作家,个性和人格魅力是 中学生极为推崇鲁迅的理由。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金志浩分析说,现在的学生是 崇尚个性的一代,鲁迅独具个性的文笔和富有魅力 的人格能“征服”他们。此外,教材中选入鲁迅作品 较多也让中学生熟悉鲁迅。 来源:上海青年报 “我作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从少年时 代开始,六十多年来一直崇敬着一位中国的文 学家,那就是思维最敏锐、民族危机感最强烈 的鲁迅”,“阅读鲁迅已经伴随我的一生”。 ——大江健三郎 鲁迅生于1881年,病逝于1936年。对于他的一生,为叙述便利,分为四个时期介绍。 一、幼年少年时代的生活(1881—1898) 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898—1917) 三、在新文化运动中呐喊(1917— 1927) 四、最后十年的辉煌战斗(1927—1936) 一、幼少年时代的生活 (1881—1898)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 1898年到南京读书时取学名周树人; 鲁迅是笔名,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 祖父是清朝翰林院编修,当时正在北京做官。 父亲和母亲 13岁后家庭发生了两件大事,使他能用新的眼光来看社会。 一是:祖父因科场案入狱,为了对付官吏的敲诈勒索,家里必须每年卖田、卖地,筹备大批的钱。 二是:父亲身患重病,为了请医生治病,只得经常变卖衣物。因而常出入于药铺和当铺。 由于这两次重大的事故,使鲁迅家庭彻底破产,到16岁那年,父亲死去时,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的迅速破产,使鲁迅饱尝世态炎凉,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腐败。 资料1: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资料2: “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致萧军》) 鲁迅的外婆家在农村,他很小就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 受教育情况:从7岁到18岁离开绍兴以前一直在私塾读书。 资料4: “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898—1917) 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来到南京,探求新路。 1898年入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资料 5: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接受了进化论的影响。 鲁迅在这时期阅读了英国赫胥黎著的《天演论》,初步接触了进化论思想,并根据“物竞天择”的规律,联想到祖国在竞争剧烈的世界上的命运 。 在南京接触到了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 鲁迅读到了当时宣传变法维新的《时务报》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1902年,为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 在日本的活动: 风雨飘摇的祖国和异邦所受的屈辱,激发了鲁迅忧国忧民思想。 资料6: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黯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1904年,到仙台医专学医。 资料7: 鲁迅选择学医的动机:“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自序》) 在仙台医专受到的两次刺激 一是,考试后的分数问题。鲁迅被日本学生认为作弊,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侮辱。 二是,当时正值日俄战争,从课堂上的时事幻灯片中看到日本兵杀中国人的头,以及中国的看客之麻木。 这两件事促使了鲁迅思想的转变。 弃医从文 鲁迅此时有了明确的探索“国民性”问题的观点,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 资料8: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1909年,回国,开始了教育生涯。 鲁迅回国后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绍兴中学堂等校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校长。 1912年,北上赴教育部任职。 1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