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的研究.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年第 9 期 学 术 论 坛 NO. 9 , 2008 (总第 2 12 期 ) ACAD EM IC FORUM (Cum u latively NO. 2 12)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视 角 下 的 文 化 空 间 研 究 李玉臻   [摘  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之一 ,至今在国 内学术界的研究中基本还是空白。文章分别从核心象征 、核心价值观 、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 、符号和主体等角度对文化空 间作了深入剖析 。并提出文化空间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 ,即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其进行保护 ,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 展的关键 。文化空间的保护打破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碎片化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新突破 。 [关键词 ] 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 [作者简介 ] 李玉臻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2005级博士研究生 , 四川  成都  6 10065 [中图分类号 ] G1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 4434 (2008) 09 - 0 178 - 04 一 、引言 会对其重视不够 ,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的 5 18 项中仅有 50 项是关于节 日集 在 2007年 2 月第三届东岳论坛 “文化空间:节 会 、庙会祭奠类的民间文化空间 , 出现重文艺遗产 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 民俗 保护 ,而轻民俗文化空间的节 日文化和庙会文化遗 学家乌丙安先生发出呼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产的倾向性欠缺 ,这直接导致我国诸多文化空间的 当务之急是抢救民俗文化空间。由此引发了学者 申遗和保护面临重重不利因素 。甚至文化空间的 和专业人士对文化空间的思考和探索 。 含义也显得相对模糊 。因此 ,在此背景下首先从理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之一 。 论上对文化空间进行研究就成为必然 。 继我国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分别于 200 1年和 2003 年成功申报为 “人类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之 二 、文化空间的定义 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研究随即升温 。同时 其身份完成了从 “草根文化 ”到国家 “文化象征 ”的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 》将 转变 [ 1 ] ,并且被赋予 “民族文化基因 ”的意义 。作 文化空间定义为 “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类型之一的文化空间的 的集中表现 。它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 保护也被提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 。 活动的场所 ,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 以往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 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 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 中在其保护模式 、相关主体 、旅游开发以及与非物 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 ”。 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法律及政策问题四个方面 ,而涉 文化空间不能仅仅理解为地理概念 ,它并不确 及文化空间的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只搜索 指某个地点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看 ,地点是指可以 ( ) 到 4 篇学术论文 截至 2008 年 6 月 ,主要对其概 找到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物质存留 ,像有纪念物或 念 、内涵和性质进行界定 ,深入研究的成果较少 。 遗址之类的地方 。文化空间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 , “文化空间 ”是国际非物质文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