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doc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 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 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 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 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 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 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 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 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 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 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 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 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 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 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 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 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 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 《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 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 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 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 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 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 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 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 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 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 修长。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 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 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 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 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 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 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 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 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 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 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 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 相当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 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 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 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 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 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