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前阅读教学中诸多深层的问题.doc
目前阅读教学中诸多深层的问题
密云县教研中心 杨德伦
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工作者,在过去的2013年度:我先后审阅或评定县域内外教学课例320篇,其中帮助工作室、中心组教师修改60篇;深入课堂听课,连同观看县域内外的现场或录像评优课,共计330节。这些数目不可谓不多。
通观这些课例与课堂教学情形,让人喜忧参半。有些课出色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教学理念,如重视语言文字运用,鼓励合作、探究,积极实践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读与写结合等,令人欣慰。然而有些课,也暴露出了诸多深层的问题,着实令人焦虑。下面仅结合2013年度密云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录像评优课活动中的一些课例,着重谈谈从中暴露出的诸多深层问题。
一、有教路而没有学路
即,教学中有教师教的路子,而忽视学生学的路子。具体地说便是:只想到教师怎样教,没有考虑学生会怎样学、应该怎样学以及他们学会了什么;以教师研读课文后,所设计的从重点问题切入、抓住事件结果逆推等处理文本的方法,来取代学生读文的一般步骤与规律。这些课,看似精心设计,实则却是教师在反复咀嚼课文后,又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一点点地“喂”给学生;学生呢,只是紧紧地跟随着教师,一步步地去接近预设的最终的统一结论。这样的课,看似连贯轻松,效率很高,实则却越过了学生阅读的原始状态,取缔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初读课文后的珍贵体验和疑难问题。
学生初读课文后,从词句到段篇、从内容到情意,肯定会读懂多半;他们也一定会从课题、文首、结尾、文中重点句段或内容矛盾之处等,生成诸多疑问与困惑,产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期待与热情。随着同伴合作互助、教师引导帮助,他们或恍然大悟,或若有所思,或又萌生新的问题……这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接近于学生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这便要求我们在预设教学时,要更多地从学生的眼光来理解课文,尊重他们阅读的起点,遵循他们阅读的一般规律;要让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问题精研细读,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
如,教学《将相和》(第11册)一文:教师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到将相二人“不和”的原因——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认为自己为国家立下许多大功,而对方无非就靠一张嘴而已;然后便组织学生带着“蔺相如果真就靠一张嘴吗”这个核心问题,细读全文,感受人物品格,领悟篇章结构特点。这确是一种导读思路,也的确比“逐段平推、串问串读”的做法要强得多。只是它忽略了学生初读后的已知,及学生阅读的一般程序——因为他们自读时是不会这样做的。
更好的导读策略是:先让学生结合初读,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如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主要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等;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如蔺相如真的要将脑袋和宝玉一块儿撞碎吗,渑池会上秦赵双方战平了吗,廉颇有罪吗等。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他们自己的这些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课外相关资料,对照《史记》原文中的有关记述等,释疑解惑,进而深刻感受主人公品格特点、思想情怀,以及作者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的高超手法。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强了教学针对性,又培养了良好的自读习惯。
二、有语句而没有段篇
即,教学中关注的只是一些重点语句,而忽视这些语句所在的段落,或囊括段落的整个篇章。具体地说便是:教师常把一些重点语句从课文中剥离出来,并且迫不及待地将它们直接出示在屏幕上,随后让学生围绕屏幕上的这些内容展开谈论——写什么,包含哪些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忽视引导学生在整体解读的基础上自发关注其中的重点语句,以及指导学生结合段篇整体去独自、原汁原味地感受与体验。这些课,看似突出了教学重点,实则却只是让学生仓促、随意地得到了结论,而非收获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
整体关照是研读文本的要义。课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语都像水中的鱼,抽离出来就会缺氧而死;只有将其放置于文本中,随文研读与欣赏,方可解其深意、悟其奥妙。这便要求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从段落或篇章的整体着眼,在此基础上,自主把握其中的重点语句,并善于指导学生结合段篇整体去进行比较完整、深刻地感受与体验。
如教学《白杨》(第9册)一文:在组织学生理解白杨“内秀”特点时,教师便第一时间将第13自然段中,作者借文中主人公之口概述白杨特点的几句话投影出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接下来,就着力引领学生通过删减词语比较、多种方式朗读等,逐句理解这几句话,进而提炼并总结出白杨的品格特点。这样做,的确抓住和突出了重点语句,只是忽视了这些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即“结论”背后的“原因”,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更好的导读策略是:先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1~13自然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钢支撑、钢拉条.docx VIP
- 雅马哈R3使用说明书.pdf VIP
-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最全).doc
- 灵活用工模式下的招聘战略.pptx VIP
- 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表.pdf VIP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一)复习答案学生版.doc VIP
- 电商孵化园运营方案.pdf VIP
- 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精选精编第07讲物态变化(含答案与解析).docx VIP
- ISO22000-201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可编辑可复制).docx VIP
- 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精选精编第10讲质量与密度(含答案与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