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中国“十七年”电影.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4讲 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1966) 私营公司 《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表》等于解放前开拍的影片相继完成,这些影片均由私营电影制片公司摄制。 到1952年,这些私营电影公司全部被收归国有。 十七年是属于北影、长影、上影、八一等电影厂的时代,这些国有电影制片厂取代了文华、昆仑等私营电影企业。电影不再是上海的特产,电影厂遍布全国各地。 新电影生产机构 七个大的故事片厂 (下设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译制片等部门) 三个科教片厂 中央新闻纪录片厂 故事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制片厂 西安电影制片厂 峨嵋电影制片厂 珠江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 以上为七个大的故事片厂 五十年代还陆续兴建了潇湘、天山、广西、内蒙古等规模较小的电影制片厂 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各省纷纷开始组建电影制片厂,组建计划到1959年又纷纷下马。 科教片厂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 第三代导演 代表人物:谢铁骊、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成荫擅长表现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其影片的风格是“简洁明快,质朴无华” 。崔嵬电影作品的风格像他的为人一样“粗犷奔放,浓郁炽烈” 。水华擅长名著改编,他的电影作品“严谨细腻,淡雅深邃” 。 凌子风的电影作品“明快奔放”。) 谢晋、郭维、李俊、王苹、苏里、林农等。 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四起四落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四个繁荣时期: 第一,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 第二,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 第三,1959年达到最高峰; 第四,1960年代初的短暂发展。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四次衰落: 第一,1951年5月开始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及文艺整风运动,使电影创作一度陷入低谷; 第二,1957年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拔白旗”又一次使电影运动受挫; 第三,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反帝反修。在电影界中批判修正主义; 第四,文革前夕对于中国电影的全面否定。 1952年之前 1946年10月1日,我党建立的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9年7月,新中国正是宣告成立的前夕,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此为标志,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汇合到了一起。 1949年11月2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建立。 1949年4月,“东影”完称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1952年之前 1951年3月,在全国26个大城市开展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发展。《中华女儿》、《白毛女》、《钢铁战士》、《赵一曼》、《翠岗红旗》等。 同时,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我这一辈子》、《乌鸦与麻雀》、《腐蚀》等 产生的原因: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这一辈子》 电影以一个老警察的视觉展开的:“我”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岁的“我”失业后,由邻居巡 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败。“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当门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并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且成为好朋友。几年以后,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馆当门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却愈过愈穷,“我”被降为三等警察。 “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紧急关头,“我”救助了地下共产党申远。抗战时,让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了监狱,狱中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但未及解放,“我”在街头冻饿而死。 石挥以一个老实善良甚至有些窝囊的老巡警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想40多年经历的一切,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所显现的事实,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片展示的是一个人的悲惨命运,映射的却是时代的历史沧桑。正如有人所言:“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冲撞”。个人命运和民族历史相融合,让观众在悲剧世界里品味到悲剧的人生,在诙谐中体味到生活的种种辛酸、苦痛和沉重。整部影片完全是悲剧的人生在悲剧的世界里的真实展现。从影片一开始那“北京的老百姓,真苦啊”的一声感叹;从窄窄的街道上,灰暗的天空里,苍老无力衣着褴褛的“我”孤独地站着的画面里;到电影结束,老年的“我”的“哎呦,我这一辈子哪”的天问式的慨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 1950年《武训传》公映,受到欢迎。 195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亲自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至此,一场空前的政治运动在全国展开了,接着就开展了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解放后第一次电影高潮结束。 1952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