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哈哈腔生存的新途径.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哈哈腔生存的新途径.doc

清苑人的瑰宝——民间戏曲哈哈腔实地考察心得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11录音 张天资 内容摘要:作者通过亲自到访清苑县哈哈腔剧团,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哈哈腔音乐唱腔方面的特点,以及剧团现状;全程跟拍了哈哈腔下乡演出,深入了解演员生活;并且为了振兴家乡传统剧目出谋划策,拯救岌岌可危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 关键词:连续10年,背着录音机走遍了河北、山东哈哈腔风行的地区,采集和录制了七八十盘哈哈腔戏曲唱腔,多次组织由河北保定、沧州、廊坊等地哈哈腔老艺人参加的唱腔音乐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对哈哈腔音乐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创作。裘印昌为第三代主要演员设计了多出戏的唱腔音乐。他设计的,音乐唱腔乡土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传承人就意味着责任,”裘印昌目前最担心的就是这一民间瑰宝失传,在认真做好艺术研究的同时,他积极奔走呼吁,极力挽救哈哈腔面临的市场萎缩、经费紧张、人才断档的困境。“在农村还有很多戏迷,每年也都有演出近300场,可是,演职人员平均年龄将近50岁左右,剧团急需新鲜血液。”为此,他不顾年事已高,只要剧团需要配乐、辅导年轻人的唱腔,他就秦皇岛、保定两头跑。他总是说:“只要哈哈腔后继有人,我比啥都高兴。” 二、寒风刺骨,下乡演出体不易 春去秋来,经过近半年的排练,转眼到了春节的下乡演出。大年初三,空气中依然弥漫着节日的气息,剧团的成员已经为下乡演出做着最后的装车准备。耿小贵老师指着一辆停放在院子里画着戏曲脸谱的厢式卡车介绍说:这是国家给我们剧团配备的专业演出车,有了它,可方便了不少。不仅如此,2008年,剧团一下子来了14名年轻演职人员,新鲜的血液充实到了剧团之中。虽然条件有限,但是这些年轻人的积极性很高,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此外,音响、灯光等练功设备和演出服装也都进行了更新。 看到堆放着准备装车的一堆馒头,芹菜、白菜、菜花,我不纳闷起来。心想:演出还需要自带食物吗?同行的沈鹏哥哥告诉我说:“下乡演出条件本就艰苦,村里提供住宿和做饭的厨子,我们自己带着干粮和菜。演出的这几天,顿顿就只吃这些东西,第一顿吃着还行,到了后来吃着吃着胃就受不了了。下乡其实就是受苦来了。”沈鹏哥哥九岁时在戏曲学校学习,后来演出过程中腰受了伤,不能上台演出,转而学期了电工,负责演出过程中的灯光、音响部分。这次他是一家三口一起过来的。他的妻子叫王佳,是剧团里优秀的小生演员。由于两人都出来演出,孩子在家没人照顾,于是3岁的儿子琪琪也就跟了过来。 车子沿曲折的小路颠簸行驶了近四十分钟,到达了本次演出的目的地——白团乡东街村,受东街村委会的邀请,演出从初三到初七,历时五天。工人们叮叮当当钉钉子搭建舞台的声音,厨师们哐当哐当切菜准备午饭的声音,还有街上小孩子嬉戏的喧闹声,像一首悦耳的小奏鸣曲,在寂静的小村庄里回荡着…… 迎接哈哈腔戏曲演员的午饭很简单,是烧着干柴的大锅里飘着香气的白菜猪肉炖粉条,以及满满一大锅白米饭。因为吃饭的空间不够,没有足够的桌椅,演员们都是端着碗蹲在院子里吃的。北方的冬天,室外的温度能够达到零下十度,在这样的温度下吃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负责做饭的厨师都是本村里的人,六十至七十岁的老爷爷们,他们和剧团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爱好哈哈腔,他们无偿的提供家里的房子给演员们住,而自己则在夜里看守负责演出用的棚子。一位67岁名叫许淑田的老人,他就是其中之一。许爷爷很热情的拉我到家里做客,他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两间上了年纪破旧的小瓦房,空荡荡的。家里住着两位剧团里的乐师,两位乐师和他年纪相仿,由于总是下乡演出住在他家,三个人是关系很是要好。我问许爷爷,他还有其他什么家人,他告诉我说,一年到头只有他一个人过,剧团就是他的家。原来,十多年前,他的妻子嫌弃自己没钱,带着女儿抛弃了他,去跟了别人。上了岁数的他,要依靠出去打工、政府给发低保生活。我问他说,他的生活如此艰辛,怎么能再去无私的帮助别人,他说:“就是好(hao读四声,方言意味热爱的意思)这个,要不过年也是我一个人,把家交给他俩我放心。白天我负责给演员们做饭,晚上看棚子,这样过年也就不至于光剩我一人儿。”看着他乐呵呵的一边炒菜,一边和演员们说笑,我感到了他伟大的人格闪耀着的光辉。这样一个贫困潦倒、孑然一身的老人,竭尽所能无私的支持地方戏曲,不图名、不为利,就只为坚持自己心中所爱。他虽然不是盖茨、不是陈光标,但他的善举足以让每个人动容。 大家伙齐心协力,终于搭好了哈哈腔演出的舞台。音控台、灯控台调试好以后,夜色沉了下来,台下聚拢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村民们。小孩子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红彤彤的;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拿着小板凳,坐在最前排,慈祥的笑容像盛开的菊花。到处是开心的笑容,空气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六点半整,幕布拉开,一场场好戏连台,一阵阵掌声如雷贯耳。 后台就是简易的化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