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析.pdfVIP

环境与生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5 环境和生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析 王秋泉 赖 莺 陈 玫 杨利民 黄本立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育部现代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 关键词:稀土元素 形态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 近年来,环境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深人开展对分析化学所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不断提高。一方 面,分析对象的痕量化要求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大量复杂的基体往往与痕量的分析对象共 存,这对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提供描述分析对象的多元化信息要求多种 分析手段联合使用。元素形态分析就是其中使诸多分析化学家具有共同研究兴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一个 研究热点。它不仅提供元素的总量信息,而且提供和迁移 (MOBILITY)、生物可利用性 (BIOAVAILABILITY)和毒性(TOXICITY)相关的元素存在状态的信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 始G.zl,元家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环境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深人开展而受到关注,至今每年在各种 国内和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已达千余篇,元素形态分析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综观元素形态 分析研究的发展,目前形态分析方法可大致归纳为三类:(1)使用对元素某一类形态具有选择性的化学 或物理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再对元素的形态进行检测[1.,一代 (2)进行“合适”的样品处理后,色谱或毛细 管电泳分离元素各形态,再利用电化学、光谱或质谱进行检侧[v-1z]1(3)利用“软”离子化源进行离子化, 使元素各形态 “保持不变进行质谱测定13〔-75] 由于近年来稀土微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稀土元素在环境中的残留量不断增加,这些残 留的稀土元素的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适量的稀土元 ﹄ 月 素促进植物的生长的作用机制如何也引起生物化学家们的研究兴趣。国内有关稀土元素形态分析的研 ‘ 究工作已有开展[[16.11,18.19.20.21]。本着为稀土环境和生物效应研究提供准确的稀土元素形态信息的目的, 、 卜 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1)HPLC-ICP/ESI-MS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2], (2)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中稀土元素形态的稳定性研究[n], (3)土壤可溶态组分中稀土元素的形态识别一高效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检 测[22:. (4)不同稀土元素形态对植物生长的毒性和可利用性研究[2t], (5)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与稀土元素的结合形态的HPLC-ESI-MS侧定Cxs7 参考文献 1A.Tessier,P.G.C.CampbellandM.Bisson.Anal.Chem.,1979,51:844 2 T.M.Florence.TrendsAnal.Chem.,1983,2:162. 3PH.Quevauviller,G.Rauret,B.Griepink.Inten.J.Environ.Anal.Chem.,1993,51:231. 4 Q.Tu,X.Q.Shan,J.QianandZ.M.Ni.Anal.Chem.,1994,66:3562 5 J.Y.Lu,C.L.Chakrabarti,M.H.BackandA.L.R.Sekaly.J.Anal.At.Spectrom.,1996,11:1189. 6 H.Haraguchi.A.Itoch,C.KimstaandH.Miwa.Analyst,1998,123:773. 7K.Tsunoda,T.Yagasaki,S.Aim- H.AkaiwaandK.Satake.

文档评论(0)

gubeiren_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