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阵风锋微气象特征分析与逃逸机制初探.pdfVIP

一次阵风锋微气象特征分析与逃逸机制初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一次阵风锋的微气象特征分析 与逃逸机制初探 1 1 2 1 张中平 童应祥 李扬云 朱长乐 (⒈安徽省六安市气象局,六安,237011;⒉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 摘 要 本文利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常规和边界层观测资料,对 2009 年 6 月 5 日的具阵风锋天气过程作微气 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有如下特征:在温、水、风、压、湿的时间变化与垂直分布方面,i)气压速升;ii) 温度骤降;iii)风速猛增;iv)风向突变。在辐射的时间变化方面,i)总辐射 (SUM)逐渐下降,而净辐射 (NET ) 逐渐上升,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达到平衡;ii )长波入射辐射(ILW) 明显加大, 同时地球长波辐射(OLW )却在迅速下降,两者大致在风暴前部抵达时交叉;iii )SUM 的下降是因为风暴 过境中和过境后天空为云层遮蔽,太阳辐射被阻挡。NET 为上升并维持为 0,说明地表收入的辐射能不减 反增,主要是因为 OLW 的迅速减少;iv )SUM、NET 、ILW、OLW 变化与风暴抵达时几乎同时发生,整 个风暴体完整,边界清晰,风暴抵达之时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更加剧烈;v )ILW 和 OLW 的逆向变化。在通 量的时间变化方面,i )土壤热通量(G )在风暴抵达后下降并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G 主要用于加热大气 边界层,土壤表层在风暴前部强烈俯冲到地面的干冷空气作用下失去热量,并从风暴主体和周围环境补充; ii )地表感热通量(H )在风暴过境时大幅度下降,前部干冷空气下沉导致地面剧烈降温;iii)地面潜热通量 (LE )在风暴过境前后突然升高,然后下降为负,风暴过境时地表与大气发生了大量的热量交换。iv )风 暴主体经过测站时边界层对地面加热。分析认为,窄带回波从主体降水回波区脱离(本文称之为“逃逸”) 的机制有:i )风暴到达测站前后,环境空气参与了湿绝热过程,在加强对流的同时,加大了风暴体内凝结, 净辐射通量为负;ii )瓦埠湖南北长约40Km ,这次风暴在到达测站前,短时间里有大量的水汽进入风暴主 体;iii )此时干冷空气下沉辐散已经达到了最强,此时下沉气流在风暴主体内扩展充分,暖湿空气源开始 被扩展的冷池切断,整个风暴主体开始减弱,为阵风锋的逃逸提供了时机;iv )随着风暴主体的开始消散, 阵风锋凭借其巨大的惯性,脱离风暴主体,开始“逃逸”。 关键词:阵风锋,微气象,逃逸,机制。 引 言 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强对流天气的增多,近年来对阵风锋的研究越来越多。俞小鼎[1] [2] 等概述了国内外阵风锋的研究现状;郑媛媛 等详细分析了 2002 年 5 月 27 日一次超级单 体风暴过程中的阵风锋结构;刘娟[3]等分析了 1994 年5 月31日一次阵风锋回波带的性质、 结构及其成因,指出其对这次雹暴回波系统的正负反馈作用均不明显;刘勇[4]等对 2004 年 7 月的两次阵风锋过程分析后认为,阵风锋的强度取决于雷暴的强度,雷暴群产生的阵风锋生 命史更长;黄旋旋[5]等在对 2007 年 5 月 6 日一次阵风锋过程研究后认为,高空冷空气堆的 下沉扩散是窄带回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倾斜的下沉气流前侧不利于窄带回波的形成;张 健宏[6]对 2007 年 7 月31 日的一次阵风锋天气过程分析后认为阵风锋是触发新对流的因子之 一;胡隐樵[7]等对一次强沙尘暴为气象特征进行了解剖,并给出了干飑线和黑风暴形成的一 个物理模型等。对用于本文研究的 2009 年 6 月 5 日的具阵风锋雷暴天气过程先前也有多人 研究,周后福[8]将这次过程和同年 6 月 3 日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5 日的风暴 发展中有两次单体合并并使对流加强;陈邦怀[9]分析了其产生的环流背景,并认为其最显著 的特点是具阵风锋,根据阵风锋出现的位置结合地面自动站风场实况资料进行适当外推,可 提前 1~2 个小时发布雷雨大风预警等;马中元[10]等对这次过程阵风锋进入江西九江后形成 的致灾大风进行了分析,认为强烈下沉气流冲击导致阵风锋,并可通过窄带回波移动速度对

文档评论(0)

sjatkmvo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