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法统与边疆民族以清帝逊位诏书为中心.docVIP

民国法统与边疆民族以清帝逊位诏书为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法统与边疆民族以清帝逊位诏书为中心.doc

民国法统与边疆民族——以清帝逊位诏书为中心 杨 昂 ? 2011-11-28 10:19:35   来源:《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5期    ??????? 摘?要: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结果是清帝逊位,以禅让模式终结作为普世帝国的清帝国。清帝逊位诏书成为帝国主权转移至民国的重要合法性文献,对中华民国建国意义深远。作为原帝国所辖领土的辽阔的边疆民族地区从此被纳入民国法统之下,中华民族成为政治实体的国族,原居于中原的汉族与边疆诸族群独立建国的合法性遂归于逐渐消灭。然而民国法统之存续,尚须经历列强环侍,图谋瓜分、侵夺主权,支持分裂的险恶局势的考验。中央、边疆各族群与列强之间展开了关于宪政合法性及国际承认的政治博弈。 ??????? 关键词:逊位诏书、民国法统、边疆民族 旧君法尧禅之庥,上相羡曹随之美,两军弛于冠盖,百日熄于烽烟。 ——梁启超:《鼎革》[1] 势不得不取帝国政略,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2] ? ??????? 帝国从未崩溃,它只是悄然隐退。 ??????? 武昌辛亥首义之后不久,革命军攻占南京、清军攻克汉阳,南方革命军无力北伐,而北方袁世凯则无心南下,列强采观望态度,双方沿长江形成对峙之局,遂遣唐绍仪、伍廷芳于上海展开议和。经过协商之后,清廷决定逊位。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逊位,“将统治权公诸全国”[3]。有清一代268年之法统遂正式终结。此前于1912年1月1日已宣布成立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方临时参议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以吸纳北方政府的形式[4],成为全国唯一合法政府,正式确立及于前帝国领土全境的统治权。尽管此时的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承认尚有待确认,但以宪政演进的国内视角观之,其法统已经确认无疑。由于南方政府的统治区域及其政府之合法性颇受限制,与传统观点强调南方政府因其颁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主张之“五族共和”意识形态而产生对边疆民族区域地区统治的合法性不同,我认为:在国家法统由帝国向民国转移的过程中,《逊位诏书》在先后颁发的法令或宪法性文件中居于枢轴地位,它是北方地区,特别是帝国所属的辽阔的内陆亚洲地区能纳入民国法统治下的至关重要的法律文件。诏书颁布的次日,即1912年2月13日,深通法学并具历史感的丁乐梅(Edwin J. Dingle)在汉口英国领事馆收到逊位诏书的英文版副本(即诏书颁布并“照会友邦”的次日),立即指出: ??????? “逊位诏书是帝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法令。它一旦被公诸实施,定将会成为中国所颁布过的一切政治文件中最令举世震撼者。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今日身处帝国中心地区(按指汉口)的我们一时间尚未能理解其对中国未来的全部深意。[5]” ? 建政还是建国:新清史与国际法的质疑 ????????在帝国的法统终结之后,民国政府获得的一个怎样的政权?革命派所谓的“建国”,是建构出怎样的一个国家?其领土疆界、人民构成为何?主权所及范围为何?这是一系列聚讼纷纭的问题。根据政治立场、族群认同、历史观念等诸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群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答案。革命起于中国南方,临时政府及参议院则由中国本部(China proper)省份中之多数组成,革命领导者的族群身份则几乎全为汉人。这样一个民国,有权成为帝国的完全合法继承者,统治除了中原地带的十八行省(按照帝国终结时的行政建制,其时已设二十二行省)以外,较中原地域更为广袤、辽阔的中国边疆民族地区(China periphery)地区[6]吗?多年来,部分西方国际法学者与近年兴起的美国新清史学派历史学家,对此提出了尖锐的质疑。其质疑对象所针对者,主要是在中国曾居于官方学说地位的革命史叙事,特别是革命党人“五族共和”的建国理论。我猜测,也许并非巧合的是:新清史学派的内亚诠释,竟能与同情分离主义的西方国际法学家的自决理论若合符节,环环相扣地指向这样这一个命题: ??????? “清帝国不等于中国,它不是一个汉化的国家,而是一个混合族群的多元帝国,这是一个人格化的帝国,清朝皇帝通过色扮演来建构帝国认同,对汉人而言他是天子,对蒙古人而言他是诸汗之可汗,对西藏人来说他则是菩萨化身[7],最终,他成为多主制下的帝国共主[8]——大清皇帝。清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儒教文化中国,而是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征服王朝”[9],它奉行“帝国主义”政策[10],与俄、英欧洲帝国主义争霸内陆亚洲。通过“武力西征”,帝国终于在18世纪成功地达致扩张巅峰,将原本非中国管辖的辽阔的内陆亚洲地区及生活于其间的非汉族群的游牧国家纳入治下[11],成为帝国的殖民地。大清帝国积极扩张推进殖民事业,建立其“帝国人种学与民族志”[12],通过鼓吹其族群神话与灵活的政治策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