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笔记中宋人对唐诗的接受观考探.pdfVIP

宋代笔记中宋人对唐诗的接受观考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笔记中宋人对唐诗的接受观考探.pdf

麓州孳列【 2011.03 L~N ZHoU XUE KAN 宋代笔记中宋人对唐诗的接受观考探 王华权 上海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34 [摘要] 文章以宋代笔记为范畴,探讨宋人对唐诗的接受观。认为唐人及其诗歌对宋人的影响深刻,宋人具有普遍的无 意识崇唐倾向,对唐诗多持肯定态度。但宋人对唐诗的接受亦有保留的一面,往往根据宋人的 “尚理”思想,对唐诗加以批驳。 [关键词] 宋人笔记;唐诗 ;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 2011 03—0139—04 [收稿 日期] 2010—10—23 [作者简介]王华权,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唐诗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巅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是笔记所记内容包括万象,野史杂谈、奇闻轶事,无 宋代文人虽没有如明代那样旗帜鲜明地以唐诗为范 奇不有。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式,吹响 “诗必盛唐”之类的号角,然而却集体无意 的方方面面 ,内涵极其丰富,其 中论及唐诗 的约有 识地接受着唐诗的影响,隐约地延续着唐诗的脉搏 。 5O余种,贯穿两宋。 研究宋人对唐诗的接受,宋人笔记资料是其重要部 二、集体人格的崇唐倾向 分 。本文拟在考察宋人笔记 的基础上,并 以此为研 “格”,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和 究范畴,对宋人对唐诗的接受观作一考探。 概念 ,不仅代表一种艺术特色;同时 “风格即人”,又 一 、 宋人笔记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代表作者个体的某种精神特质;而人格的 “高格”正 宋朝重视科举 ,重用文人。据马端临 《文献通 契合宋儒们的心性修养 。因此,在宋代笔记中,我们 考》统计,唐代289年间科举取士总计约8500名,平 发现宋人每每与李杜为代表 的唐代诗人及其诗歌进 均每年不足 30人 。宋代从太祖建 隆元年 公元 行比较,其所具有的 “高格”被潜意识地 内化为评判 960 到理宗嘉熙二年 公元 1238 279年间科举取 后人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鉴于材料零散、琐碎的 士约49300余名,年均约 176人。如此科举规模为 影响,大多数宋人笔记无法直接体现完整的崇唐观 王朝选官提供 了较充足的人才基础,从而形成 了 念 ,但在只言片语 中仍能看到其集体的无意识的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三百余年元臣硕辅、 花 。如 : 鸿博之儒、清江之吏 皆 自此出”的崇文尊儒局面。 文莹 《玉壶清话》:翰林郑毅夫公,晚年诗笔飘 与科举取士相应,宋朝官学规模庞大,私塾兴盛。 洒清放,几不落笔墨畛畦,间人李、杜深格。 在此条件下,宋代笔ii2,b说迎来 了其繁盛期 。 按:此则文莹认为郑毅夫 晚年诗风 “飘洒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当时从事笔记写作的 放”,或有李 白、杜甫之格。 作家队伍群庞大,且不少为知名人士。现留存的主 陆游 《老学庵笔记》: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 要笔记著作有:欧阳修 《笔说》《欧阳文忠公试笔》 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 《岳阳楼》诗:“昔闻洞 《归田录》,苏轼 《东坡志林》《仇池笔记》《渔樵闲话 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 日夜浮。亲朋 录》,沈括 《梦溪笔谈》,王谠 《唐语林》,叶梦得 《避 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暑录话》《石林燕语》,洪迈 《容斋随笔》,周埠 《清波 此岂可以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 杂志》,陆游 《老学庵笔记》,罗大经 《鹤林玉露》,周 意益远矣。盖后人元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在何 密 《癸辛杂识》《齐东野语》《浩然斋雅谈》等。其二 处,但 以一字亦有 出处为工。如 《西昆酬倡集》中 139 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者,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 得三人,见浞之公道也。 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 自不知,若为之笺注, 按:此则孙光宪评聂夷中的诗,称其 “言尽意 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 远”,即言已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主要指意旨方 按:此则陆游批评今人解杜诗的弊端。从另一 面。又称 “合三百篇之旨”,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方面揭示 了杜诗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 日诗无邪。 “无邪”即为正,合乎正统儒家的诗学思 除了与李 白、杜甫及其诗歌相 比外,宋人还每每 想。 与 “唐人”相 比。 “唐人 ”在这些材料 中可比作以李 俞成 《萤雪丛说》:卢仝 《茶歌》:“至尊之余合王 杜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及诗歌的泛称。如: 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上不忘君也;“安知百万亿苍 欧阳修 《归田录》:予尝在福州见山僧有朋有诗 生,命堕巅崖受辛苦”,下不忘君也。此乃尽臣子敬 百余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 上念下之意也。

文档评论(0)

kfigrm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