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村波多罗“新生记”
波多罗村,位于云南丽江拉市海上游平均海拔 3100米的高寒山区,距丽江市区20多公里,是一个纯彝族自然村寨,共居住着31户、96口人。波多罗在彝语里为“天下最美丽的山谷”。村庄北边有宁静的拉市海,往西便能俯瞰蜿蜒的金沙江。清晨,当雾霭散去,就能清晰地看见美丽的玉龙雪山真容。穿过村庄有一条古老的物流通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茶马古道。
困顿无着中探索希望
波多罗曾密布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有1200多种植物种类,其中300多种有药用价值,还有上百亩的杜鹃群落和高山草甸。森林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为拉市海提供清洁稳定的水源等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这里生活着黑熊、猕猴、白腹锦鸡等几十种野生动物。
但是,由于高寒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造成的相对闭塞,彝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都相对滞后。村民祖祖辈辈都靠山吃山,主要从林业中获取收入,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森林大举砍伐让这里满目疮痍,雪灾、风灾和泥石流经常光顾。即便如此,为了生计,波多罗也参与到了全民砍伐大军之中,家家户户几乎都靠伐木维持家庭开支,卖木头换油盐柴米、孩子学费、看病钱等。“不砍树吃什么?没钱买粮食,没钱交学费,连卖劳动力的机会都没有。”66岁的波多罗村老村长刘文坤告诉记者。
多年肆无忌惮的森林砍伐,使波多罗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灵逐渐减少,农业日趋衰退。1998年国家开始施行天然林禁伐和退耕还林政策,彝族同胞为保护天然林,耕地大大减少,生计出路受到限制,主要靠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偿款过日子,但贫困状况依旧难以改变。而在已严重退化的土地上,也只能产出比鸡蛋还小的洋芋,村民们一年的收成只够吃4-5个月。
老村长说:“几百年的大树几分钟就砍倒了,一座山的原始森林十几年就砍光了。以前牲口很好养,冬天即使下厚厚的大雪也不用愁,牲口可以躲在大树底下御寒,靠吃树叶就能过冬。可树被砍光后,一到冬天,牛羊冻死的冻死,病死的病死,有的就自己跑下山了。我家16头牛最后只剩下1头,太冷了,都病死了。森林没了,年年风灾、雪灾,每到2-3月,大风吹走了屋顶,吹倒房屋。土壤越来越薄,虫灾不断,种点苦荞燕麦和土豆产量也不好,徒步翻山越岭17-18公里背到山下换大米和面粉,早上天不亮就下山,天黑都回不到家。100斤土豆背到山下只换得20斤大米,大人不敢吃,只舍得给孩子吃。几年之后,被砍的树根腐烂了,泥石流也来了,围好的洋芋地一晚上就被冲走了。”那时的波多罗,每个家庭平均每年能有400多元钱就算是好的,学校留不住老师,孩子们只能陆续辍学在家。
国家虽然在一定年限内对村民进行退耕还林补偿,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在没有找到新的发展模式之前,若停止补偿,彝族村落的森林资源可能会再次遭受损失。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培育新的生产方式对提高当地彝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保护流域生态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998年末,在亚洲理工学院读博士的于晓刚来到丽江,调查长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的生态学意义。从丽江通往波多罗需要徒步4-5个小时,还要穿过一片生态严重退化的森林,村里没有电,会说普通话的人也寥寥无几,文化程度最高的也只有初一水平,洋芋是村民们的主要粮食。面对这样一个几近与世隔绝的村寨,与遍体鳞伤的森林退化同样令于晓刚触目惊心的,是这里老百姓的生活现状。
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于晓刚酝酿着如何寻找资助,帮助这个陷入困顿的村庄,包括生态恢复与村民们的生计问题。于晓刚分析,彝族山区扶贫计划需要一个全流域视角,要让地处汇水区的农民掌握重要自然资源决策权,能够从环境恢复和资源管理中获益,使流域资源的利用朝可持续和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多元发展迎接生计之战
如果说中国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在西部,那么波多罗就是西部的西部,它就像被世人遗忘的一个角落,当环境资源优势凋敝之后,仅留下它在贫困中苦苦挣扎。
在于晓刚的努力推动下,拉市海小流域参与式综合治理项目逐渐形成了,这个项目注册了独立管理机构简称为“绿色流域”。从那时起,于晓刚就带领绿色流域团队和波多罗的村民们开始了艰难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之战。
2000年,波多罗欣喜地迎来了项目最大的资助方乐施会。数十年来,乐施会与绿色流域的项目工作人员长期驻扎在波多罗,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带领这个长期被边缘化的村庄开展了一场坚韧的反贫困实践与探索。
然而,如何在恢复生态的同时,走出一条山区扶贫和发展的道路,对政府、NGO及村民都是巨大的考验。但对于村民来说,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波多罗因生态环境恶化,贫瘠的土地加上农作物品种产量退化成为最大的农业危机,而粮食救济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在乐施会资助下,绿色流域很快就引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