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馀干溪.封禺之地.奉禹之祀
——兼谈防风故土瓷之源
朱建明
摘要:
浙北东苕溪古称“馀干溪“、”馀不溪“。东苕溪流域就是古文献记载中的“封禺之地,”封
禺之山在水一方。封禺之地是传说中夏代防风国的中心。是现代考古学良渚文化的中心。封禺之
地是文献记载越国的初封——“奉禹之祀”之地。又是近代发现的夏商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源地。
这里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古城址为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价值的
资料。神话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研究能否于此撞击出火花,拼接出浙江最具魅力的夏商
文化长廊,任重而道远。
一、东苕溪
德清古代别称“馀不”,陈桥驿先生考证”馀不“地名时引清代李慈铭《越缦堂
日记》:“盖如馀姚如馀暨、馀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於越、旬吴也。”并认为:“馀
不、馀英也是越语地名,其义虽不可解,而其渊源邈远可以肯定①。董楚平先生考
证:“馀古音涂,与越字的古音“斧”极近②。
东苕溪,古称馀干溪、馀不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属太湖水系。源出浙江临安东
天目山,流经临安、余杭、德清、湖州等市县后汇入太湖,全长约160公里。苕溪古
称苕水,但是仅指今西苕溪,不包括今东苕溪。最早见于《山海经.南山经》:“浮玉之
山,北望具区(今太湖)……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山海经》各经的成书
年代有早晚,《南山经》一般被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但是,根据“苕水出于其阴”,
《南山经》记载的苕水应该就是现在的西苕溪。
至于今东苕溪的文献记载,较早的见于《水经注》:“浙江遥县左,合馀干大溪,
江北即临安界……,北过馀杭东入于海。”根据地望,此馀干大溪即今东苕溪无误。
无独有偶,成书于南朝梁的《南齐书》记沈麟士时说:“沈麟士,吴兴武康(今德清
县)人,隐居馀干(溪)吴差山。”今德清县东苕溪畔乾元镇有吴羌山,清康熙《德
清县志.沈麟士》:“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宋代叶廷琏《海录碎事》:
“湖州凡四水合一溪,馀干溪出天目山之东,苕溪出天目山之西……。”上述文献称
“馀干。
但是,与《水经注》成书年代相当的南朝梁德清武康人沈约《宋书.自序》:“因避
地徙居会稽乌程县之馀不乡,遂世家焉。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二六:“苕溪水西
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湖)州南,与馀不溪水、芋溪水合,又流入太湖。
《宋书.自序》与《元和郡县志》称“馀不”。
馀不乡是以水名为乡名。所指苕溪,仍指今源于西天目山,流经今长兴、安吉的
今西苕溪,并无东苕溪的称谓,在湖州南与苕溪合流的馀不溪才是今天的东苕溪。宋
代《太平寰宇记》:“自浮玉山(西天目山)日苕溪,自(东)天目山日馀不溪。
同样是宋代,范成大《骖黛录》:“午发德清宿安溪,二十三日宿馀杭县苕溪馆。
可见,宋代时馀不溪、苕溪开始并称。而到了清代的《浙西水利备考》日:“苕溪源
于天目之阳,白临安分为二道入馀杭县界,益以北苕水为三道至瓶窑镇入钱塘县境合
而为一,历安溪奉口直注德清县,名馀不溪。”可见清代时馀不溪仅剩下入德清县境
后的一段,整条干流称作苕溪。历史上东苕溪水名“馀干”、“馀不更迭,如果没有
文献记载,馀干溪之名至今已经鲜为人知,因为宋代以后文献几乎一致称作馀不溪了。
据浙江自然博物馆吴维棠先生研究,东苕溪现行的流路,是古苕溪经过两次改道
而成的。古苕溪原出馀杭镇后,顺势东流,经杭州城西的古荡,注入钱塘江。第一次
改道是自然力的作用,径流受钱塘江高潮的影响,产生分流,终致分流河道对古苕溪
进行劫夺,苕溪上游来水经分流河床转折北上而入太湖。上限可能早于春秋,基本完
成于东汉的前期。《水经注》:有“浙江迳县左合大溪”的记载,表明在北魏时期,东
苕溪(馀干大溪)仍偶尔流入钱塘江③。由于东苕溪入馀杭县境后呈西南一东北流向,
迳瓶窑、安溪,横穿余杭良渚遗址群的北部,将遗址群分隔为苕溪西北与东南两片,
然后又在獐山镇的西侧北折,迳德清、湖州流入太湖。因而它与浙北杭州、湖州地区
史前文化的关系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④。尤其是东苕溪流经临安、余杭以后,从
山区山川形溪流逐渐演变为平原河流形,它白南而北贯穿浙北杭嘉湖平原西部全境,
向北汇入太湖。东苕溪西岸,天目山余脉逶迤,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杭嘉湖平原,流域
山水交错,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兼有山水之利。自古以来古文化积淀丰厚,如
著名的余杭、德清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群,良渚古城、湖州、德清商周时期的土
墩墓群、古窑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