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与悟性的培养.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悟性与悟性的培养.pdf

JOURNAL OF LITERATURE SCHO OL NANJING NORM AL UNIVERSlTY 文章编号:1008—9853(2000)02—0091—03 悟性与悟性的培养 华 文 渊 (宜兴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宜兴214206) 摘 要:悟性是不同于理解力的一种心理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悟性,学习语文亦 然。这是因为,绝大多数语文课文其语言层面含有言外之意,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具 有丰厚的意蕴。鉴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应大力倡导悟性的培养,通过学生自己“悟”的 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悟性。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具体步骤:其一,进入文字描 写的形象世界或心灵世界作真切的体验;其二,在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领悟课文的内涵,并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关 键 词:悟性;体验;领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悟性是人类以体验、领悟的方式把握事物及其内在意义的心理能力,也是每个人 都应具备的一种内在素质。然而,悟性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理解力并不是一回事。理解力 依靠理性的分析,遵循逻辑过程,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清晰认识;而悟性则凭借全身心 的体会,最终能获得对对象丰富内涵的深切感受,而且这一过程具有直觉性。面对复杂 的外部世界,要认识世间万物和不断地进行创造,我们既需要理解力,又需要悟性。在 语文学习方面,学生把握教材和写文章也是这样。 汉语讲求惜墨如金和微言大义,因而绝大部分语文教材都有丰富的内涵,非感悟 而不能把握其全部。单就语言层面而言,除了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和应用文,在大多数 课文里,从词汇到语段,乃至全篇行文,往往都含有言外不尽之意。例如杨朔在 荔《枝 蜜》中写道:“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酿造生活”四个字写的是蜜蜂,而隐喻 的是劳动人民。又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嫂得知水生要去打游击时说:你“总是很 积极。”水生嫂的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赞扬水生,体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其实语意中 还包括出于爱心的情有可原的抱怨和夫妻行将离别时的复杂心绪。这种言外之意含蓄 蕴籍,耐人寻味,需要学生依赖自身的悟性加以认真体会。由于文学作品的丰厚意蕴需 要悟性的把握,因而还会出现见仁见智的情况。正如鲁迅谈及红《楼梦》时所说的“…… 单就命意,说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l【Ⅲ·’由此可知,语文方面所需的悟性乃 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心理能力和内在素质。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缺乏体验和领悟语文教材丰富内涵的心理能力。由于悟性很 收稿日期:2000—05—15 作者简介:华文渊(1957一),男,江苏宜兴人,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2000·2 —旷 ■ l畀刈n嚼_己 善 :t习 :t詈 I;■ JOURNAL OF LITERATURE SCHOOL NANJlNG NORMAL UNIVERSlTY J. 低,他们不具备学习上应有的灵气与活力,长此以往便仿佛成了“知识的篓子”和考“试 的机器”。这种可悲的状况已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我们做语文老师的更应该对此作深 刻的反省。学生悟性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他们一次次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然而遗 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对于内涵丰富的课文,无论如何是需要 加以体会的,可是我们常常习惯于满堂讲解,一味灌输,从而剥夺了学生认真体会的时 间和空间。当然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体味和悟解,可是我们的教学却因忽略对学生悟 性的培养而难能有效地激发出他们体味和悟解教材内容的积极心态,也没能使他们形 成感悟事物的习惯和自觉性。也许一些学生最终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和领悟,然而在 教学中(包括在教学参考书里),从词语的解释到主题思想的归纳,我们爱作简单化、模 式化、条条杠杠式的理性概括,并把它们当作唯一的标“准答案”强令学生遵从,从而无 形中扼杀了学生已有的悟性萌芽。毫无疑问,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培养悟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