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疮疡可灸机理探讨.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第七届全国外治学术年会论文集 [26]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24; 热证疮疡可灸的机理探讨 王罡蔡玮胡中平 指导老师:张虹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热证疮疡因其病性为阳故临床上多认为灸法为之禁忌。笔者通过对有关灸法的古代文献资料的查 阅、中医临床机理和现代医学机理的探讨来阐明热证疮疡用灸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灸法;热证;疮疡 灸法,古称灸芮。《说文解字》日:“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生,以艾燃火, 按而灼也。”可见,灸法是烧灼,熏煨的意思。《素问·汤液醪醴论》“禅石针艾治其外。”指 出灸法和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调节全身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 法。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丛新》记载:“艾叶苦辛,生 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由 于艾灸具有熏煨之义和温热之性,从古至今大多医家都认为灸属热性能伤阴液,助火势。所 以对于一些邪热壅盛和阴虚阳亢的病症大多列为灸之禁忌。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便反 复提到了热证禁灸,并提出了“火逆”,“火劫”等危害。这一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以至于今天对热证是否可灸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热证疮疡亦属热证之范畴,系由于 火热毒邪为病,其毒或从内发或由外侵,蕴蒸肌肤,致使经络堵塞,气血阻滞,郁热内生而 成。因其病性属阳,故临床多用清热解毒之法而忌用灸法!然,笔者认为热证疮疡亦可灸, 且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实验证明。笔者将从其理论依据进行探讨,以有助于进一 步认识和研究灸法的治疗作用1 1 古代文献探源 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很多关于用灸治疗疾病的条文,如《灵枢·官能》日:“阴阳 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但其中并无“热症禁灸”的 论述。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灸疗作用的特异性是不大明显的…。《大观本草》,《本经别录》, 《本草纲目》等均认为灸能治百病。《痰火点雪》云:“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之 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进一步说明了灸法不只能治疗寒症也可治疗热症。早在东晋时 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阐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又“石痈,当 上灸百壮”。并首创疮痈隔蒜灸的治法。此外在《神灸经纶·外科证治》中也有“凡疮疡初 七日之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的记载。大凡 痈疽疮疡均为外感毒邪,内有蕴热,热毒壅滞经脉,气血不通而成。朱丹溪更是提出了“热 者灸之,可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发之义也”的观点。用灸可引内蕴毒热邪外出而疮疡可愈。 综观大量古代文献记载,从理论到临床都为热证疮疡施灸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 中医机理探讨 2.1.同气相求,透邪外出 疮疡痈疽之类多因火热毒邪之气客阻肌腠,致使营卫气血逆乱,郁而发之。早在《素问吐 .143. 第七届全国外治学术年会论文集 气通天论》中便认识到:“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之理。故其治当以 发郁火,调营卫,通经脉为则。金元·刘元素认为“疮疡者,火之属,故引邪外出。”而灸 属火性,有烧灼、熏煨之意,且“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具有辛温发散,通调十 二经气血的作用。灸法通过艾与火的共同关系作用于肌肤,利用“同气相求”的道理,引内 蕴之热邪透达肌表发散而解。郁热得解,经络得通,气血流畅,疮疡则愈。正如《外科正宗·痈 疽灸法并禁灸疮穴》中提到“盖艾火拔引郁毒通透疮疡,使内毒有路而发”《医学纲目》亦 有所言:“灸法所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义,譬如盗入人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 门不开而无所主,必伤生乃已。”历代医家用灸治疮疡之理在于温灸火热之性可以开发人之 毛窍,使门户开而内在之火热毒邪有路而去,以同气相求之理,引热邪外出而达泻热解毒的 目的。故,灸法治疗热证疮疡系以热治热,乃从治之法,正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逆 者正治,从者反治”之义,也是《内经》中“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 2.2.温通气血,消瘀散结 凡熟证疮疡局部形态表现多为“红、肿、热、痛”多伴有局部或全身的发热。究其理, 盖经络不通则痛,气血淤滞则肿,邪热不解则郁而发热。故治当以“通”。《医学真转》云“通 之之法,各有所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艾叶之性辛散,具有“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之功。艾灸可使经络畅通,邪离经络而去,气血恢复平和则热自解。正如 《圣济总录》中认为“灸火之热,气血得热则行,郁结壅滞可散,化火之源已去,其热自归 平复”灸能起到温通经脉,疏通郁邪,散瘀消肿,退热止痛的效果。早在宋代便有骑竹马灸 的文献记载,并将其作为治疗疮疡的重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