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宰相制度与中央政府.ppt
宰相制度与中央政府 “相”之由来 丞相起源于封建时代的“相”,“相”是诸侯朝聘宴享时辅导行礼之官。封建时代国家间的来往,礼节是关系两国邦交的大事,因此“相”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必以熟悉礼仪、擅长辞令之人担任。相因职掌重要,有时难免与闻国家的政事,于是渐由相礼之官,变为掌理国政的官员。此种变迁大致始于春秋时代。例如管仲、晏婴,孔子曾代理鲁相。唯当时相的政治地位还不高。到战国时代,贵族没落,国君以近臣抵制公卿,相的地位才逐渐提高,终成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产生的动因 辅助国君处理政务和治理国事的需要 皇权抵抗贵族擅权的需要 “丞相”官名的出现 顾炎武云:“三代之时,言相者皆非官名。”春秋时代,相才开始为司之专称,《左传》襄公三十五年载:“崔 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 丞相与宰相 “宰相”作为正式官名,在历史上除辽代设北、南宰相府,下设左右宰相外,历代都不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它只是泛指“百官之长”,是指参与政府最高决策和主管全国行政的一个政治集团,并非仅仅指某一个人。故“宰相”实为一种政治角色,是对履行上述职能的官员的总称。而丞相乃是一官名。 演变过程 1秦汉的三公制 秦与西汉前期,为独相制;汉成帝时,一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并为宰相,于是秦汉与西汉前期的丞相独相制为三公并相的多相制所取代。 2隋唐的三省制 3明清的内阁制 演变规律 章太炎指出,我国历代宰相制的演变轨迹不外君主近幸由走使 隶之臣转为执政之官,继由宰相引居间曹,呈循环演变之势,故历代宰相制度的变迁,乃是由于“人主之狎(XIA,亲近而态度不庄重)近幸,而憎尊望者之逼己也。” 皇权与相权――内外朝之争 影响皇权与相权关系的要素 1政体原因:丞相由皇帝任命,丞相向皇帝负责。君权是绝对的,相权是派生的(derivative),因此相权每随君权的大小而消长,换言之,君权才是决定相权的最后力量。传统宰相权力的衰落,宋代是一大关键。宋代的宰相不仅失去军事与财政大权,而且也失去了用人与司法的权力。 2社会结构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世族大盛,门阀政治发达,南方宰相多出自世家高门,故宰相权力大增。科举制兴起之后对相权与君权关系的影响P113 3权力结构的原因:内外朝之争P115 相权内容 “秉社祭之重,总百僚之任”,“典天下之诛讨赐夺,吏劳职繁”。 参与决策;颁行政令;参加朝议;统领百官;献议奏请;谏诤君主 丞相的类型 1以相权之虚实划分:实相与虚相 2以宰相之人品划分:贤相与奸相 3以宰相出身而划分:布衣之相和列候之相、世族之相; 4以宰相之产生方式而划分:内相、使相、枢相(宦相) 宰相制度的定位与作用 1皇帝与官僚的中介 2皇帝的咨询机构 3皇权的制度化延伸 4制约君权无限扩张的制度化要素:君臣相须 5对弱君、幼君、昏君之政治衰败的补救:圣君绝少,而贤相几乎代皆有之 宰相制度之特色 1理性化特点:君主政体中的分权,有两种:一是统治事项之分(职能式分权);宋代以宰相掌政,枢密掌兵,三司掌财,明代废宰相以六部分掌各项政务。此为统治事项之分,是各职无所会通的分权。二是统治权力之分(流程式分权)唐初三省制以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审议,尚书主执行。对于大小庶政,无所不统。 2德治主义的制度化表达 宰相制度之缺陷 受制于宰相个人之资能 2屈从于家产制之下,无客观化之可能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