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及其形成
朱慧珍
广西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少数民族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共处,使广西这个多民族的自治区呈现出
共生共荣的可喜景象。本文试图从文化共生的角度,探讨民族团结、民族关系融合、民族的共生共荣
规律及其原因。
一、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
相互影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是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之一。这集中体现在习俗文化和文学
艺术方面。如广西少数民族多有自由恋爱、对歌传情、实行姑舅表婚、不落夫家、认可入赘等婚嫁习
俗,都有嗜酸、喜爱油茶的饮食习俗,都有干栏式的建筑习俗,都有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春节等节
日习俗。这些习俗究竟是起源于哪一个民族?是谁影响谁?有的已经说不清楚了。但不管这种习俗
是哪个民族提出来的,大家都公认,都实践,都相互支持。例如“三月三”,也许是源于汉族的三月清明
扫墓祭祖的习俗,也许是源于壮族的歌圩。但三月三的群体活动,无论由哪个民族发起,其他民族都
把它当做自己的节日热烈庆祝,决不互相排斥,互相拆台。如笔者老家所在地——三江侗族自治县富
禄镇,是全县举行最大规模的“三月三”花炮节的中心地点,年年如此。至今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
史。其主要内容是抢花炮,一炮象征发财,二炮象征添丁,三炮象征安宁(或安康)。据笔者调查,三月
三抢花炮本是镇上的汉族客商(多为从广东、福建迁来的客家人)为吸引顾客而举办的,但每逢“三月
三”这一天,汉、苗、侗、壮、瑶等民族都不约而同的云集富禄,有的组队参加抢花炮(抢花炮规则中明确
规定,抢花炮者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地域,凡愿意者均可参加),有的吹芦笙、踩歌堂,有的搭台唱
戏,有的斗牛、斗鸟。许多年轻人便趁此机会拦路对歌,寻找心上人。各族人民都为这个节日增色添
彩,谁也不歧视谁,整个富禄镇人山人海,构成一幅五彩缤纷、其乐融融的景象。
壮族歌圩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场所。歌圩本为壮族独创,它盛行于壮族聚居区百色、德保、靖
西、河池、宜州、东兰等地,每个地方都有固定的歌圩日。每逢歌圩日,四方八面的人们便不约而同地
汇集到歌场上,有的唱歌,有的听歌,有的做买卖,有的谈情说爱。歌场上,主要是壮歌对唱,但也有用
桂柳话、客家话等进行山歌对唱的。歌圩成了各民族人民共同乐生的场所。
文学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则更为明显。广西各族民间都有洪水滔天、兄妹开亲创造人类的故
事,都有射日的故事,百鸟衣的故事等,这不仅反映了广西各民族都经历了相同相近的历史过程,也说
明了各民族文化、意识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民族文学的交融突出地体现在尊崇歌仙刘三姐(刘三妹)上面。刘三姐的传说遍布广西三十九个
县。贵县人说刘三姐家住贵县西山仙女寨。桂平人说刘三姐从贵县迁至桂平中和上中村,与小牛相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社科联会员。
·—-——514·--——
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及其形成
好。平南县传说刘三姐是平南人。容县人说刘三姐是容县大容山汉族人,会讲各少数民族语言。玉
林人说刘三姐是玉林薄塘镇石崎横岭村人。宜山人说刘三姐从罗城到宜山中枧村,后被其兄所害,掉
入河中漂到柳州,在柳州鱼峰山的鲤鱼岩唱歌,成为歌仙。此外,在苍梧、横县、扶绥、合浦、东兰、都
安、大新、马山、金秀、环江、上林、鹿寨、柳城、三江、荔浦、阳朔、桂林等地都有刘三姐的传说。有的研
究者认为刘三姐是汉族人,理由是刘三姐所唱的歌多为七字四句的汉族山歌,多以桂柳话演唱。容
县、岑溪一带传说刘三妹是会少数民族语言的汉人,清初人屈大均在他的《刘三妹》中说:“三妹解音
律,常往来两粤溪峒间”,“常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壮族诸种人围而观之”,“诸蛮种族最
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语言,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歌和。”有的人则认为刘三姐是壮族人,因
为壮族早就盛行歌圩,刘三姐就是在壮族歌圩中教歌、传歌的人。笔者认为,刘三姐或刘三妹可能确
有其原型——善歌的民间歌手,但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她成了一个艺术典型,她是一个能歌善唱的人
民大众的代言人,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刘三姐现象既反映了广西各民族喜歌善唱、崇尚智慧的共
同审美情趣,也表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兼容的共生态势。尽管各地都说刘三姐是本地人或本民族
人,但他们并不因此相互排斥,而是你敬奉你的刘三姐,我赞美我的刘三妹,互不干涉,更没有人会诉
诸法律。争夺刘三姐的版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