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族属管见(石见).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师范族属管见 石见 师范究竟何许人?有言 “赵州(今凤仪)”者,①有言赵州之弥渡 者。属何族系?有言白族者,②也有不置可否者。在师范纂集的《滇 系》中,有一篇姚鼐为师范之父写的 “知县衔管长芦石碑盐场大使 事师君墓志铭”,文中写道: “师氏本居山西洪洞,明初从黔宁王 定云南。以功得世袭指挥使者,曰毓秀,始入滇定居大理府赵州之 弥渡,……生子范,……而范亦中甲午科乡试第二名。”姚鼐写的 墓志铭肯定了师氏并非本地民族,使人对师氏源流有了一个较为清 析的眉目。姚为清代桐城派大家,与师范有一些过从,对师范也有 所丁解,姚语是有其一定可信成分的。师范在《滇系》中还集有一 篇《傅友德传》,《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洪武十四年)其 年秋,(傅友德)充征南将军,率右副将军篮玉,右副将军沐英将 步骑三十万讨云南。而自率大军由辰、源趋贵州,克普定,阵诸苗 蛮。进攻曲靖,大战白石江……”。文后有师范按语: “白石江之 捷,吾始祖武德将军毓秀公亦在行间,隶麾下。”姚缚和师范为同 时代人,他们并不认为师氏为云南曲地方民族。一致的看法是其近 祖为明代入滇的军籍。姚鼐写墓志铭的根据,可能是师范提供的牒 - 1 - 谱;师范所言,也可提出一些疑问。以上引文虽源出史笈,且所见 不多,似不足征信。 在师范故乡的家祠中,于 “民国三年(19l4)”曾立过几块石 碑 (碑文已抄录保存):一为 “师氏家谱总序”,落款为 “嘉庆五 年岁在庚申秋八月二十有六日裔孙师范书于祖祠北之吾亦爱吾庐”。 碑文言 “我师氏自武德公平阳启宇来滇,为滇人者历十七世”。武 德公为其始祖仍自认不讳,至师范修谱时已十七世,这个世系,如 出无据,恐难以杜撰。一为 “师氏家谱自序”,此 “序”也出自师 范之手。文中论及师范受先人之托,重修家谱,酝酿日久, “十阅 寒暑,未获蒇事,”态度异常审慎。再为 “师氏原始记录谨案”, 署 “合族重述”。在 “瑾案”中说: “始祖考师公,讳毓秀将军, 妣字氏宜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明洪武十三年(为十 四年之误)从征云南,……明军凯旋,沐平西侯留镇,以公总理屯务, 遂择弥渡下川,东山因有龙潭故,近龙潭西南居之。村名武邑,盖 志武功也。历官大理卫指挥,诰封武德将军,妣封宜人,墓立小西 庄丫口大梅树下。”这些碑和文,虽属清代或民国初年之物,却保 存了珍贵的史料,并且有相当的可靠性。首先,师范修谱态度严谨, 并且由于当时封建社会宗法思想的根深蒂固,师范也难于摆脱其约 束。所以,师范修谱时恐其 “次序杂”、 “恐其凿”,不敢随意杜 撰。再是武德夫人墓立祖莹大梅树下,现虽无一砖一石、一树一木 - 2 - 可供稽查,然而,在民国三年重修家庙立碑之时当是可考的。否则, 何以说得如此的具体、明确。但碑文中均未提到武德公之下落,这 当是师范重修家谱时存 “疑”之处。今在陆良发现武德将军墓碑, 又与有关文物碑刻相印证,便可释其疑。再是村名的来历,道出了 “盖志武功”,源出武德。从这几件碑文中.可知师氏的源流和村 名的来历。持师范为白族之说者,对这些问题恐难释其疑了。 那末,明、清之际出现的民族大融台,是否师范此时被融入汉 族了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也可以作些探讨。 据 “重修家谱自序”,“师氏盖尝有谱矣,沙之变盖至荡然。” 据查,清顺治二年 (1645) “(沙)定洲至楚雄,门闭不借入,遂遣 其党王朔、李自芳分攻大理,蒙化(今巍山),陷之,屠杀以万计。” ④弥渡为攻大理、蒙化必经之地,应在受其洗劫之列。 “沙之变” 当指此事,师氏家谱也当失于此。失谱至师范重修已达一百五十多 年。师范重修时说: “国无史,必不可;族无谱,独可乎?国无史, 是非淆;族无谱,次序杂。史之失,惧其诬;谱之失,惧其凿。” 显然师范将族谱看的很重。此时重修家谱, “沙之变”失去了原始 根据,年湮代远,又须追朔到明初,确是困难重重。但在其严肃治 学的思想指导下,几经酝酿,不得不 “五世以上存其略,”“十世 以上阙其疑。”这是可信的。 再看师氏后代的流布,据 “师氏源流谨案”言, “(武德)公 - 3 - 生五子,长讳则,次讳增,三讳禄,四讳 ,五讳武。”此五子“或 迁河西,陆凉,云州,顺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