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叉积与关系.ppt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合叉积与关系.ppt

参考黄刘佳 参考黄刘佳《离散数学》 第二章 关系 定理2 A,B为非空集合, R1,R2∈A×B,则 (1)D(R1∪ R2) = D(R1)∪ D(R2); (2)R(R1∪ R2) = R(R1)∪ R(R2); (3)D(R1∩ R2) ? D(R1)∩ D(R2); (4)R(R1∩ R2) ? R(R1)∩ R(R2); 五. 典型实例 (3)关系图 作业: P49 6 P50 10 *参考 黄刘佳 《离散数学》 第二章 一. 集合的叉积:基本概念 定义1 由两个元素x和y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二元组叫做一个有序对或序偶(Ordered Pair), 记作x, y或(x,y), 其中x是它的第一元素, y是它的第二元素. 注:有序对x, y具有以下性质: 当x ? y时, x, y ? y, x; x, y = u, v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 = u且y = v. 这些性质是二元集{ x, y }所不具备的. 例如当x ? y时, 有: { x, y } = { y, x }.原因在于有序对中的元素是有序的, 而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序的. 例 已知x+2, 4 = 5, 2x+y, 求x和y. 解 由有序对相等的充要条件有 解得: x = 3, y = -2. 定义2 设A和B为集合, 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B中元素为第 二元素构成有序对; 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的叉积或笛卡儿积(Cartesian Product/Product Set), 记作A ? B. 叉积(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A ? B = { x, y | x?A, y?B } 例如, 设A = { a, b }, B = { 0, 1, 2 }, 则 A ? B = { a, 0, a, 1, a, 2, b, 0, b, 1, b, 2 } B ? A = { 0, a, 0, b, 1, a, 1, b, 2, a, 2, b } 由排列组合的知识不难证明, 如果|A| = m, |B| = n, 则|A ? B| = mn. 二. 叉积的性质 1. 对任意集合A, 根据定义有 A ? ? = ?, ? ? A = ? 2. 一般地说, 叉积(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即 A ? B ? B ? A (当A ? B, A ? ?, B ? ?时) 3.叉积(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结合律, 即 (A ? B) ? C ? A ? (B ? C) (当A ? ?, B ? ?, C ? ?时) 4. 叉积(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即 (1) A ? (B∪C) = (A ? B)∪(A ? C) (2) (B∪C) ? A = (B ? A)∪(C ? A) (3) A ? (B∩C) = (A ? B)∩(A ? C) (4) (B∩C) ? A = (B ? A)∩(C ? A) 我们只证明等式(1). 证 任取x, y x, y?A ? (B∪C) ? x?A∧y?(B∪C) ? x?A∧(y?B∨y?C) ? (x?A∧y?B)∨(x?A∧y?C) ? x, y?A ? B∨x, y?A ? C ? x, y?(A ? B)∪(A ? C) 5. (A ? C)∧(B ? D) ? A ? B ? C ? D 性质5的证明和性质4类似, 也采用命题演算的方法. 注意性质5的逆命题不成立, 可分多种情况来讨论. 例 设A = { 1, 2 }, 求P(A) ? A. 解: 由幂集可知: P(A) = { ?, { 1 }, { 2 }, { 1, 2 } } P(A) ? A = { ?, 1, ?, 2, {1}, 1, {1}, 2, {2}, 1, {2}, 2, {1, 2}, 1, {1, 2}, 2 } 例 设A, B, C, D为任意集合, 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真, 并说明理由. 1). A ? B = A ? C ? B = C 2). A - (B ? C) = (A - B) ? (A - C) 3). (A = B)∧(C = D) ? A ? C = B ? D 4). 存在集合A, 使得: A ? A ? A 解: 1). 不一定为真.当A = ?, B = { 1 }, C = { 2 }时, 有: A ? B = A ? C = ?, 但, B ? C. 2). 不一定为真.当A = B = {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