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内力重分布.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塑性内力重分布.ppt

1.应力重分布与内力重分布 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3.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重分布 4.影响内力重分布的因素 由于内力重分布,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往往比按弹性方法分析的高,故按考虑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可进一步发挥结构的承载力储备,节约材料,方便施工; 同时研究和掌握内力重分布的规律,能更好地确定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变形和裂缝开展值,以便更合理地评估结构使用阶段的性能。 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受压铰(混凝土铰)---由于受压混凝土塑性变形而产生。(超筋梁或小偏心受压构件) 常设计成受拉铰。 设受拉钢筋屈服时的截面弯矩为My,截面曲率为?y;破坏时截面弯矩为Mu,截面曲率为?u 。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截面弯矩的增值(Mu-My)不大,但截面的曲率增值(?u一?y)却很大,图上基本上是一水平线。 在弯矩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截面曲率激增,形成截面受弯“屈服”现象。 钢筋屈服后截面曲率激增,该截面相当于一个能转动的铰,对于这种塑性变形集中发生的区域,成为塑性铰。 塑性铰与结构力学中的理想铰比较,有以下三点主要区别: ①理想铰不能承受任何弯矩,塑性铰则能承受定值的弯矩; ②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可产生无限的转动,而塑性铰却是单向铰,只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作有限的转动; ③理想铰集中于一点,塑性铰则是有一定长度的。 塑性铰的转角和等效塑性铰长度 实线是B截面弯矩达Mu时,沿梁长各截面曲率的实际分布曲线; 受拉钢筋开始屈服时的截面曲率为?y ,沿梁长曲率的分布是直线分布,在图中自A点作出的虚直线。 塑性铰转角? p就等于实曲线所围面积与虚直线所围三角形面积两者之差. 为方便,可近似取图中有阴影线的那部分面积。但是要想求出这部分面积仍然是困难的。因此用等效平行四边形来代替它。等效平行四边形的纵标(?u一?y),等效长度为lp,要求此面积与曲率图上的阴影线部分面积相等。因此,上述连续梁一侧的塑性铰转角可表达成: 内力重分布特点: (1)静定结构塑性铰出现即破坏,而超静定结构形成的塑性铰,并不破坏。 (2)结构极限荷载增大。在设计中利用这部分承载力储备,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可减小支座弯矩,防止配筋拥挤。 影响内力重分布的因素 1)充分的和不充分的内力重分布 2)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和内力重分布 3)斜截面承载能力和内力重分布 4)结构的变形、裂缝和内力重分布 塑性铰的转动能力不足:连续梁,若支座截面的塑性铰缺乏足够的转动能力,混凝土发生“过早”压碎致使结构破坏,这时跨内截面的承载能力尚未被完全利用; 要想实现预期的内力重分布,其前提条件是在结构破坏机构出现前,不能发生因为斜截面承载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否则将阻碍内力重分布继续进行。 如果最初出现的塑性铰转动幅度过大,塑性铰附近截面的裂缝开展过宽,结构的挠度过大,以致不能满足正常使用阶段对裂缝宽度和变形的要求,这是工程实用中应避免的。因此,在考虑内力重分布时,应对塑性铰的允许转动量予以控制,也就是要控制内力重分布的幅度。 F2l0/4 F2l0/4 F2 F2 A A B + ⑤ 于是,跨中也形成塑性铰,整个机构变成可变体系而告破坏。 梁从一次超静定连续梁转变成两根简支梁。 F1+F2 A A B F1+F2 MBu M1u=M1+F2l0/4 = ⑥ MuB=0.188Fl Mu1= 0.188Fl (1)开裂前---弹性阶段 (2)支座开裂后---支座弯矩增长↓,跨中开裂后---M支增长↑ (3)支座钢筋屈服---支座塑性铰,简支两跨中弯矩增加直至跨中受拉筋屈服,变为铰。 F M F1+F2 F1 M1 MB 弹性 跨中开裂 支座开裂 M=φEI 两点结论 * 对钢筋混凝土静定结构,塑性铰出现即导致结构破坏;对超静定结构,只有当结构上出现足够数量的塑性铰,使结构成为几何可变体时,才破坏。 * 弹性方法的承载力:F1;内力重分布法的承载力:Fu=F1+F2。 说明弹性方法未充分发挥结构的潜力,反过来说,在同样的外荷载下,按内力重分布法可降低支座处的内力进行设计。 内力重分布的概念: 弹性分析时,随着F的变化,MB /M1=常量; 塑性分析时随着F的变化,MB /M1不断变化, 内力在支座和跨中之间不断重新分配。 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重分布为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发生在受拉混凝土裂缝出现,到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以前,主要是由于结构各部分抗弯刚度比值的改变而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第二过程发生于第一个塑性铰形成以后直到结构破坏,由于结构计算简图的改变而引起的内力重分布。显然,第二过程的内力重分布比第一过程的大得多。 M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