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24卷第8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V01.24No.8
ofSouthwest for Sciences
2003年8月Journal University
审判报道中的媒体误读及其预防
李 缨
(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四JiI成都610081)
摘要:当前,各种媒体对审判的报道铺天盖地,但媒体误读现象经常发生,既影响舆论监督的客观效果,
也对审判活动的独立性造成妨碍。本文分析了审判报道中媒体误读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对其后果及如何
约束、防止媒体误读现象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法制报道;审判报道;媒体误读;“媒体审判”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新闻媒介对审判活动的报道是传媒监督司法的 地过滤公众所宣泄的与法治要求不相一致的社会情
一种形式。然而,当前传媒在对报道审判活动时往 绪,缺少程序性制约和证据规范,强调实质公
往出现一些失范的现象,偷梁换柱、捕风捉影、以
偏概全、含沙射影甚至以假乱真等情况时有发生, 更多时间去考证所获取的信息,所以二者追寻到的
偏离了传媒监督司法的正常轨道,进入了媒体误读 “事实真相”可能大相径庭。案件是发生在过去的
的范畴。 事实,媒介和司法机关都只能根据现存的各种证据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看看何谓媒体误 来推断当时的情况,因而偏差都可能存在,究竟谁
读。笔者认为,所谓媒体误读,其基本含义是指媒 的“真相”更接近真实呢?正是公众对事实真相的
体在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时有意或无意地遗漏、放 关注,加之当前存在的各种司法腐败现象,使得媒
弃乃至夸大部分事实,或对其中一些重要信息的领 介能够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利用舆论的强大攻势让
悟和解读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对新闻事件的总体把 公众相信自己的报道。媒体误读本身是对信息的断
握及相关报道失衡,由此误导受众,使他们无法获 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难回复案件事发时
得准确的信息。审判报道媒体误读则是媒介对审判 的真相,但公众基于对新闻报道的信任而对夹杂在
信息的把握失当,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出现偏差,导 其中的媒体误读也给予信任。如此这般,案件的误
致受众不能准确接受、解读审判信息,并反过来影 读信息通过公众影响到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员甚
响司法独立和公正审判。在审判报道实践中,媒体 至法官。一个扭曲了的“真相”经过媒介的大肆炒
误读的出现固然有无意因素,但主要还是媒体主观 作可能最后直接影响案件的审理,成为审判中的
上的有意行为造成的。目前,审判报道媒体误读非 “事实根据”。在法治环境还不很健全的情况下,媒
常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 体误读对实体公正的危害是现实的,而且还很严
重。比如2002年发生在泸州的“二奶”诉原配遗
一、媒体误读对审判独立的危害
赠纠纷案,从立案开始,媒体就对“二奶”张学英
(一)影响实体公正 展开了大规模的声讨,对“二奶”如何与黄永彬
新闻媒体与司法机构在追求案件事实真相方面 “勾搭成奸”、“非法同居”大肆渲染。一时间公众
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然而由于二者“运作逻辑存在 纷纷谴责“二奶”的不道德行径。一审法院驳回了
差异。司法的话语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