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宗族社会及其规范.docVIP

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宗族社会及其规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宗族社会及其规范   摘 要:天柱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明清以降,其对宗族内部事务的管理与控制日益加强并且规范化。宗族通过祠堂修建及其祭祀、族谱编纂及其修改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行为规范的控制与调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天柱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天柱;宗族社会;祠堂;族谱;社会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030-07   宗族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特殊利益群体。“在古代社会中,家族常表现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居在某一区域,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1]。冯尔康认为,“宗族是由男性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体”[2]。林耀华认为,在一个宗族中,“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有家长积若干家而成户,户有户长,积若干户而成支,支有支长,积若干支而成房房有房长,积若干房而成族,族有族长。下上而推,有条不紊”[3]。宗族在传统上具有三大特点,即血缘的继承性、地缘的聚居性、财产和利益的内部互利性和对外关系的区域化[4]。明清以降,宗族制度渐趋平民化、大众化,宗族组织及祠堂、族谱、族田、族学、族规等逐渐构成宗族存在的基础和基本组织与活动制度,其中祠堂与族谱是其二大标志。   因“柱石擎天”而得名之天柱,王朝国家对其抱以瞩目或始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苗人猖獗”而楚王南征之时,① ①王复宗:《康熙天柱县志?上卷?沿革》。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撤靖州卫左所建天柱守御千户所,三十年(1397年)撤靖州卫后所建汶溪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柱改所建县,隶属湖广靖州,雍正四年(1726年)改隶贵州省黎平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定隶镇远府。根据天柱民间谱牒的记载,天柱县各个姓氏的祖先历史上几乎全是移民。宋元时期“平蛮”军人、官员及其家属最早进入天柱,明代有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到清朝则还有商人和手工艺人。迁居天柱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也保存了其原有的家族组织。移民与当地的原始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集中原文化与天柱原有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天柱宗族文化。   一、祠堂祭祀:宗族社会中最隆重的仪式   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宗族的物质标志和聚宗合族的象征,这是宗祠最基本的功能。宗祠中举行的最隆重的仪式是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源于祖先崇拜,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祖先崇拜的思想渗透到祠堂建筑的门楼、楹联、匾额、绘画、雕塑以及祭祀制度、宗祠条规等方面。作为祭告祖先的场所,祠堂最能体现“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西方学者迈克尔?米特罗尔和雷因哈德?西德尔在《欧洲家庭史》中认为:“祖先崇拜通常在培养家系观念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祖先崇拜,家系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联系在一个共同体中”[5]。祭祖就是将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因为祭祖而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天柱大多数宗族每年举行春秋两祭,也有些宗族只举行春祭,也有的宗族实行四时祭祀即每年春、夏、秋、冬各祭一次。有的宗族还要在始祖的诞辰进行祭祀,称诞祭。具体时间无统一规定,多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夏至、秋分、冬至进行。如遇有房族儿孙考中功名、或晋升官爵、或受朝廷的恩荣赏赐,官宦荣归故里、告老还乡等,也可开祠堂特祭。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与祭。即便散居到数十里、数百里以外,每年或每两三年也须与祭一次。如清明节开祠祭祀后,讨论族中扫墓及坟山等事宜;六月六晾晒家谱也在祠堂中先祭祖宗,后翻晒家谱以防虫蛀霉变,同时让儿孙入祠读家谱,听长者讲家世源流;秋末冬至祭祖,主要由族中有德望之人讲家规族训,化解族中矛盾,促进家族和睦相处。宗祠有强化宗族乃至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功能,以宗祠为中心在本宗族人中开展的纵向活动,主要是祭祖;而以宗祠为基本单位与远宗房所开展的横向活动,主要是联宗,这些祭祖联宗活动,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对同宗文化的认同,这些都对民族文化认同心理以有力刺激。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为天柱远口吴氏总祠书写“至德克昌”金字大匾。   各祠堂的祭祀都有自己的固定仪式,但都大同小异。祭祀仪式由祠长或者族长主持。根据天柱《陶氏族谱》的记载,祭祀人员主要有:承祀孙或称主祭孙一人,一般是嫡系长子长孙,但有功名官职者即使非长房长孙也有可能主祭;陪祭孙二人及与祭孙或称众祭孙多人;通赞一人,为祭祀主持;引赞二人,为仪式副主持;另外,还有司帛、司爵、司樽、司祝、司盥洗、司馔、司燎、司福胙等各类分工人员。   关于祭堂的陈设,根据天柱《陶氏族谱》的记载,祭堂正中为正享位,也即始祖考、妣之神位,正享位两边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设历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