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书写石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生不息,书写石门 徐鹏摄影作品《古镇青木川》 汉中褒斜古栈道上的石门。1969 年因修筑水库致石门栈道被淹,1996 年于原址上方72 米处仿建而成   石门十三品里有一幅“玉盆”,原址照片是“浮浪玉盆”一景,滚滚褒河水包裹几块大石,浪花拍打石面上小小的古书字体,浅底细流与深渊巨川结合之妙,使古人留下感叹。据传二字是张良所写,宋人恐其泯灭,又临摹玉盆二字。这些位于陕西汉中褒河沿岸的石刻书法,从1900多年前汉时起诞生,至今依然在博物馆里,与旧时景物对照,焕发着沉静而久远的光彩,滋养着代代中国文人。石门摩崖是时人到此的感慨抒怀之作,在《金石索》中阐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石门石刻本来留存于石门隧道与峭壁两侧,石门是古时指代隧道的说法,有自然山石为书法作依托,有历史与景物的双重质感,因此被历代绝赞。   石门石刻号称汉隶之冠,采访几位著名的研究者和书法家,说到石门其生命魅力,他们的眉眼都有了超凡的神采,仿若石刻如在眼前,讲得点划风流,使人不能不感叹,这石刻魅力竟然如此之大。从古至今到汉中来者,总要专程到石门隧道一览这些出现在汉字规范之初的巨大的汉隶里的美丽。   “石门石刻你放眼看去,是洋溢着很快乐的美感。”石门博物馆馆长冯岁平告诉我。比起历代书法作品的集中地西安,石门石刻远在一个独立的地理范围之外。从秦到唐,西安是政治中心,石碑都是庙堂上歌功颂德为政治利益服务的作品。然而一到汉中这个青山绿水交通不便之地,无论是大字“衮雪”还是“大开通”、“石门颂”,石门石刻首先跳出来的,是完全脱开一本正经、无拘无束的最早的汉字书法。冯岁平觉得:“这种山林之美,不是野,是快乐之气。”想象一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终于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把路修通,造福往来人,才有了石门隧道,和石门石刻里的感怀的文章。“由心而发,这是最贴近艺术创作规律的一种创作。”石刻书法内容,也大多是讲述修路的不易、工匠的艰辛,没有歌功颂德的心理,是主持修路者无比快乐心情的写照,这样放开心思写出来的文章和书法,就会超过主流。 译碑人   石门十三品按照时代顺序静静躺在汉中市古汉台的石门博物馆里,已经数十年了。 汉中博物馆“文革”后第一任馆长郭荣章几十年来将石门附近石刻整理出170 余品   以今人观点一再强调可惜的同时,也让人惊讶于1967到1970年,中国近代唯一一次对于摩崖进行的“凿迁”。“用10到15厘米的铁楔置于石眼,用大锤击铁楔,直到摩崖脱落。岩壁之间的上下一汉一宋《大开通》、褒河西岸的《山河堰》还有大字《石虎》,都是这样凿取的。另一种是针对原来石门隧道内壁的《石门颂》、《石门铭》、《杨淮表》、《李君表》,大字摩崖《石门》,是在摩崖四面先开凿槽,顶部的槽更宽,打眼加楔,在石门隧道内壁这样凿取。”弊端当然有了,“这样很多人觉得隧道里原景面目全非,很惋惜”。回到原来的情景中,石门这一段隧道约16米长,宽和高在3米半到4米之间,根据文献记载,长安汉代的车轨宽度是1.5米,正好可以双向通车。隧道内上世纪60年代的勘察是有石刻34种,加上南北山崖的共百余种。   老馆长郭荣章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凿迁记录,让我们能看到特殊时代里还能做出的努力。汉《石门颂》原本崖壁上就有3道横竖裂纹,凿开就成了6块,很多人现在去馆里看到《石门颂》是拼合的,首先从视觉上就感到痛心,但实际上当时已经尽力要求摩崖的完整。上世纪60年代采取的措施虽然简陋但依然小心谨慎,包括如何固定支架、防止摩崖倒塌,有专门木箱将每一小块碎石进行编号,还需要起重器械,来把它们运出。当时要先从山崖搬到公路,再用平板车来拉拖,因为道路不平怕损毁,专门先铺设了适合摩崖宽度的木质的平板车轨道,木柜上放置圆木,利用滚筒原理,平放摩崖,前有缆绳,后有撬杠,一点点平移着调整摩崖前进的速度,极为缓慢地将摩崖石刻一点点运出。   这样看到对照这个被博物馆小房间里并排摆放的整齐的十三品,一时之间沧桑感顿起。大的断裂不会产生,但是极小的石渣石片还是按照敲凿的顺序一点一滴地修补完成。《山河堰》最大,整整占了展示末尾的一面墙,切割下来的摩崖高2.61米,宽5.1米,四周是阳刻的15厘米宽的大字,两侧内收,是崖面的曲面。《石门颂》高2.61米,“开天辟地而来”的《大开通》则分成了三段,高度从80厘米到125厘米不等。   石刻摩崖的写作,缘起于汉中地理的艰险与封闭。《史记》里说由秦入蜀,“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其中现在基本主线被302国道覆盖的褒斜道,在蜀道中最早为朝廷重用。在从政治中心长安入蜀的交通方式中,褒斜道是关中入蜀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道路,正是为了修建这条道路,从汉武帝“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到东汉永平中“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整整几代人,生产工具铁器广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